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1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3947篇
科学研究   315篇
各国文化   26篇
体育   219篇
综合类   270篇
文化理论   129篇
信息传播   13862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592篇
  2022年   717篇
  2021年   609篇
  2020年   376篇
  2019年   467篇
  2018年   247篇
  2017年   438篇
  2016年   649篇
  2015年   972篇
  2014年   1501篇
  2013年   1070篇
  2012年   1694篇
  2011年   1605篇
  2010年   1344篇
  2009年   1195篇
  2008年   1475篇
  2007年   1051篇
  2006年   757篇
  2005年   618篇
  2004年   393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注册自媒体账号加入到信息传播领域。文章在分析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行业传播的演进逻辑基础上,结合行业传播范例的典型,从主体性逻辑、专业化逻辑、社会化逻辑等角度出发,对媒介化转型进行系统探究,旨在为行业传播在自媒体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2.
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特质,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干部楷模”背后,是他“人民之子”的本色及在他身上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其亦官亦民的自我身份认知、为官为民的职业信仰、做官与做人的政德、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等,都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合。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打破焦裕禄精神传播的“过时论”“包袱论”等偏见,不仅需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的党性和人民性去挖掘、发展焦裕禄精神,同时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去实现“冷话题”的“热传播”,在叙事策略上进行视角、内容、方法等转换,重视传播手段的全媒体运用,用多元策略提升焦裕禄精神传播的实际效果,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  相似文献   
833.
电影《扬名立万》导演为刘循子墨,影片既遵循了传统悬疑电影本体化叙事规律,又叠加使用了多人物视角、封闭场景与交互性等沉浸式“剧本杀”叙事的创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影片积极适应青年与大众文化交融背景下观众的思想认知,构建二者在叙事价值观逻辑上的认同,保家卫国、坚守正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成功引起受众共鸣。  相似文献   
834.
闫庆文 《新闻知识》2022,(12):81-86
粉丝社群的“愚人节站姐团建”事件以“挪用”主流节日符号为起点,伴随内容的戏谑性传播在“台前”自成一场公开展演的仪式狂欢,织造起社群关系网络,并在媒介运营规则的“加魅”和“感召”下演变为社群的幕后“情感茶话会”。无论是亚文化社群还是主流文化群体都出现一种网络传播趋势,即在一些公共事件上通过“仪式化”展演建构出特殊的符号意义,力求探索新风格、寻求新刺激,对内重建社群“防护栏”,对外适应新媒体文化。  相似文献   
835.
徐明涛 《编辑之友》2022,(11):81-89
清末时期全国出现了创办阅报社的热潮,数量高达592处之多,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且发展至乡、镇、村、里,走进寺庙、茶馆、街头,推动了近代报刊文化的下移与空间拓展。从媒介学角度审视之,阅报社犹如一个个媒介节点,将近代书报递送至城乡、内陆及偏远地区,同时还将普通民众邀约至其所创造的空间之中,为制度化、公共阅读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近代报刊与读者得以联系起来。阅报社犹如“精神车间”,使报刊的“意识形态”成为可能。其不仅导引了清末社会阅报风气,改变了青年人的阅读世界,甚至使报刊文化沉潜至文盲阶层,一定程度上也使启蒙观念、革命思想获得了物质力量,最终发展成为启蒙运动与革命事件。  相似文献   
836.
重大突发事件舆论研究中,作为整体的“事件域”长期以来处于缺席状态,“在场”的只有具象化的特定事件或事件的局部细节,因此也遮蔽了“事件域”的诸多新变。事实上,媒介技术已经改变了主体的时空体验方式,导致事件紧迫性和压力的持续加剧。事件被媒介的力量所改造并呈现出三重变化逻辑:形式层面,“眼见为实”和“关系隐喻”成为决定事件性状特征的主导性原则;实践层面,多方博弈与规则重叠构成了事件演变发展的复杂动力结构;文化层面,符号化、故事化和仪式化促使了事件的媒介化转向。文末对事件媒介化趋势下将要面临的事件的“事件化”、规则的结构性重叠和“流量拜物教”等一系列挑战展开了反思。  相似文献   
837.
媒介生态揭示了人、媒介、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图书馆短视频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以媒介生态为视角,分析媒介生态在图书馆短视频服务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图书馆短视频服务面临的困境,并阐述媒介生态对图书馆短视频服务的价值,认为图书馆短视频服务应以各类资源支撑生态内容、以情境方式设计生态形式、以跨界融合加强生态营销、以用户思维优化生态管理、以交流互鉴构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38.
《传媒》2011,(6):6
作为传媒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广播曾经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书写了非凡的丰功伟绩。如今,媒介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电视、电脑、手机、iPad几  相似文献   
839.
人民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第41页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为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论断。教科书编者相应地设计了如下一道“自我测评”题:“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840.
地理杂志是介绍有关自然、历史、文化方面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其背景,它集科普性与观赏性于一身,始终以独立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区别于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的报刊。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和美国《国家地理》这两本具代表性的地理杂志为考察对象,以2015年上半年的报道为样本,分析其传播样态和媒介品牌特征,探讨地理杂志的生态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