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5篇
  免费   1篇
教育   741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26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39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早已东传日本,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点。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伴随着是城市化的进程,""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52.
道,中华文化的特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的观念则具体得多。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循的义务,那是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该是‘爱人’,即‘仁’。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儿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相似文献   
53.
子画像是指反映子或者行的人物画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通过北魏时期子画像的解读,我们可以认识并了解当时世族影响下社会价值标准的改变——亲逐渐取得了与忠君同等价值地位,而不是过去以往"先忠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4.
乃立身之本、人伦之始、众德之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缘由,学生文化严重缺失,行意识淡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55.
本文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指出当前文化的缺失现象,找到当代大学生文化缺失的原因,寻找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阐明如何在高校大力弘扬"文化",并以此作为打造和谐校园、提升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基石。  相似文献   
56.
《西铭》之作明理一分殊之道、体用不二之理,贯穿着道的思想内核。其道逻辑由宇宙论本体的彰显,到化成社会政治之中的教化流行,再到通过个人的修养而实现的复摄归体,实现了体用圆融,显示了其在中国社会中的核心价值作用。通过对的体悟与践行,人就会最终实现如张载所言"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崇高境界,整个社会也将达到和谐、友爱的"大同"。这是张载所期望的目标,也是整个中国儒家思想所要实现的全部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7.
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化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理雅各英译本《经》作为中华文化典籍英译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译本。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中的不同视角来深入剖析理雅各《经》,这在文化典籍《经》英译研究中至今尚属首次,希望能为《经》以及文化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8.
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被许多朝代纳入法律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在当代,文化中存在与当代法律相抵触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以法律的、批判的眼光继承和发展文化,使文化符合当代法律的要求,也用文化的精神影响和促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最终达到文化与法律、法律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59.
据中广网报道,2011年10月30,中国伦理学会慈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心,在青少年中开展文化普及教育,引领青少年从小养成亲敬老美德",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子。古人云:"百善为先。常存仁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居百行之先。"无论在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60.
任大援 《中国文化》2022,(2):224-233
明清之際來華西班牙傳教士黎玉範(Juan Bautista de Morales,O.P.1597-1664)的中文作品《聖教親解》,是“禮儀之争”事件的一份重要文獻。它力圖向中國人闡明天主教在“欽崇一天主”的前提下敬父母最爲正確,不需實行“祭獻死人”之“虚事”,勸誡中國教徒放棄祭禮以保證聖教信仰的純正;他爲捍衛這一立場而反對耶穌會的“調適”路綫,并親歷險阻至羅馬面請教宗裁斷,從而引出中西文化的大討論。本文通過比對梵蒂岡圖書館和羅馬國家檔案館的三種稀有抄件,給出完整的校對本;并透過這件藏品在梵蒂岡圖書館的特别保存方式以及后來衛方濟神父(Fran?ois No?l,1651-1729)通過翻譯“中國六經”這一艱辛道路開掘認識中國的方法,討論如何把握、比較和融匯異質文化問題的歷史經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