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6篇
科学研究   3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建立舒肝宁胶囊鉴别分析方法的控制标准,确保该药品的质量。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舒肝宁胶囊中的龙胆和丹参进行鉴别,并进行方法考察。结果:供试品在与对照品及对照药材相应位置上皆有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样品无干扰。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和重现性好,可以作为舒肝宁胶囊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62.
英子与婴宁     
通过对比汪曾祺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受戒》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经典名篇《婴宁》,发现《受戒》中的英子宛如婴宁。她们均成长于理想的世外桃源,一样的年龄,一样的爱花爱笑,天真烂漫,在意中人面前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作者在二人身上也都寄托了共同的人生理想。两个艺术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婴宁是一个悲剧,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英子是一个喜剧,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本真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63.
释赞宁是我国佛教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佛教史学家.关于释赞宁的籍贯和生卒年,后人存在分歧.结合有关文献对此进行深入考证,可断定释赞宁籍贯为浙江德清,生于粱贞明五年(919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寿八十三.  相似文献   
64.
《阿姆斯特朗——布郎宁图书馆及其创建者》一文,对我国的大学图书馆建造成更具时代气息,更具创新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大学师生的学习中心,成为人们交流中心,具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65.
陈晓东 《宁夏教育》2005,(12):32-33
位于六盘山南麓的隆德县,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人们很难想象,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办有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隆德县职业中学。在宁南山区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隆德职中闯出了一条符合本部地区实际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子,形成了融多层办学为一体的大职教模式,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盛开在西部民族地区一朵鲜艳的职教之花。  相似文献   
66.
■公盨铭之“■”即“遂”,为虞舜之后,两周时期旧地为今宁阳西北鹤山、伏山及周围地区的诸侯小国;遂公在遂即今宁阳铸造此盨,以缅怀大禹之事,载记祖宗之德,自勉和勉励后人在宁为崇德无悔之业,或有因其以大禹为遂人即今宁阳人的可能;“■”即“宁”为古地名,指今宁阳,“宁阳”之“宁”得名必在先秦西周之初或更早的商代,其本义为恭顺、安顺。由■公盨铭文结合古遂国在宁阳考证,“宁阳大禹”即宁阳为大禹故里和治水重地之一说值得认真关注。  相似文献   
67.
秦燕春 《中国文化》2014,(1):98-115
平心而论我本未打算随便“唐突”陈撄宁(1880-1969)先生。这位近代道学研究与修炼的集大成者何容博地凡夫过多言语?何况也许词媛吕碧城(1883-1943)①的确深镌在陈撄宁的记忆中并屡屡被列为陈氏第一位“女弟子”,反之则未必然,此从1917年后吕碧城绝口不再提修习仙道事即可明证。  相似文献   
68.
李康 《武当》2003,(11):46-47
近来拜阅署名“青城老谋子”的《真有青城剑仙派?》(以下简称“《真》文”)一文后,心中产生以下三种想法。一是《真》文不是一篇真正学术交流的文章,而是在争“青城”之名;二是剑仙功夫作为一门东方绝学,不应该、不可能、没必要普传,只宜保持一缕不绝的授受状态可也;三是应从学术研究的层面和角  相似文献   
69.
70.
胡海牙 《武当》2006,(8):40-42
仙学,就是研究人的卫生、养生、摄生及精神境界的净化提纯,乃至身与意的统一、升华,直至再生、长生的学问。仙学,在我中华已延绵传承了六千余载,由于历史的局限,虽然历史极其悠久,却一直或委托于巫术,或依附于宗教,或寄身于其它,而没有真正的地位。直至上世纪二十年代,陈撄宁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