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1篇
教育   480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标举的无功利、无利害美学对后世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席勒、斯宾诺莎等人都受到其美学思想的熏陶。但是,无功利美学思想在后现代不再被重视。因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大众文化审美,关注审美活动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强调审美思想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后现代主义审美从审美内容到审美体验完全不同于康德所谓的“理性美学”及“自由王国”,是对康德美学观的颠覆。  相似文献   
112.
各科教材中都客观地存在着大量的审美因素。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应以美学的艺术的眼光去发现它,欣赏它,品尝它,体味它,领略它,直到自己感觉身心都融入其中,感到“相看两不厌”,甚至达到迷醉的程度,然后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分享这种美,才会达到既能“教懂”又能“教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3.
杨艳 《科教文汇》2014,(34):35-36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实施审美化教学,要求政治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素养,做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114.
沈从文称得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富个性和最具人格魅力的作家,这与他独具的一种人格气质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以“生命审美化”立论,来指称沈从文独具的一种气质,从而揭开作家人格之谜.  相似文献   
115.
赵伶俐 《四川教育》2000,(12):38-39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而简约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流程。在全面研究了美育综合课及教学构成的基本要素即目标、内容、教法以及评价等,使每一要素都清晰明了的基础上,研究并形成了美育综合课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教学过程或教学流程,这称为美育综合课基本教学模式。这一美育综合课模式也可看成是所有审美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16.
情境教学所凭借的教育影响,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切中介因素的总和,具有美的性质;情境教学的活动过程,遵循着人类实践的一般规律——美的规律,也具有美的性质;情境教学的终极目标,顺应了人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终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并构建于人的诸种心理活动规律之上,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更具有美的性质。这三个基本事实的存在,使情境教学凭借自身所独有的运行方式和功能特点,成功地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17.
目前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足,而现有阅读课文又渗透许多美育因素,这为进行审美化的阅读教学创设了条利。应充分挖掘现有阅读教材中的美点,把美育和最新阅读理论及方法相结合,构思出审美化阅读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118.
从初中化学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三个角度去探索初中化学潜在课程审美化教学,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教育功能,以美启真,让学生乐学,最终促进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119.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针锋相对的争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争论的双方对这一命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适用的范围未统一起来。笔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判断,既违背了审美的本质要求,又不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审美化。  相似文献   
120.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是我国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的话题,形成了一股经久不息的热潮。本文主要通过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阐述和分析来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的内涵以及我们该用何种态度来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以实现“灵”与“肉”的审美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