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1篇
教育   475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博客写作是网络时代的新生活方式.许多人凭借博客网站大玩娱乐媚俗的写作游戏,但它也给人们提供了自由民主的创作空间.人们在博客中实现审美化的生存虽然艰难,但却不是没有可能.如能真正抓住未来的发展方向,博客将会成为人们网上诗意栖居的家.  相似文献   
522.
<正>"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从教以来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像盏明灯始终指引着我,给我指明了教学方向,又像一句警言时时教育着我、鞭策着我,给了我教学的动力和激情。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体验教  相似文献   
523.
<正>马克思说:"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需要情感的。音乐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意志的过程。情感,  相似文献   
524.
虽然杜威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西方美学家之一,但他的美学思想却迟迟不受重视.究其根源,杜威在美学方法论和理论构成上的缺陷是其美学遭受冷落的主要原因.首先,杜威拘泥于传统美学的写作风格,其语言使用和概念缺乏清晰性.其次,杜威美学缺乏对文学理论的关注,因而先天不足,缺乏影响力.只有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分析美学的衰落,杜威的美学价值才得以显现,并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理论渊源.然而,随着审美泛化的加剧,杜威美学也可能导致某种审美困境.因此,在当代新美学的氛围下,我们既要看到杜威美学思想的进步性,又当注意其不足.  相似文献   
525.
近年来,在文学泛化的背景下,文学理论界由一些中青年学者率先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这一新的美学原则在理论界形成一次集中的论争。论争的实质指向理论边界的拓展,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方法、立场告诉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对文学理论边界需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26.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此论题论争的重要理论资源。但真正第一个提出此论题的学者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昂立·列斐伏尔。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是在其消费社会批判前提下作为一种逻辑策略提出的,他借以证明日常生活具有改变自身的可能性,进而具有完成文化革命的审美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启发。  相似文献   
527.
审美化教学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审美化教育”和“审美化教学”是我们历经七五、八、九五规划三个五年计划十数年实验和实践研究而提炼出的一种崭新教育教学理念及其构成系统。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追求教育教学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高度和谐统一,实现教育教学全面的、科学的审美转化,从而达到有效、轻松、愉悦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之目标。  相似文献   
52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笔者将美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努力实践与探索,体会到: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的训练与培养,离不开审美观照与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互促互渗。   教学中的审美观照大致分为“循文、析象、悟理”三个程序,即感知表象、再现形象、理解本质三个阶段。感知表象阶段主要是从感知教材中语言文字的表象开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529.
略论苏轼的命运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仕途坎坷,成就了他在文艺领域的辉煌;造成苏轼政治家的悲剧、文学家之幸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苏轼命运的文化意义在于,他既创造了不朽的文化业绩,又在人生境界上完成了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圆融,开启了士人人格的审美化之路。  相似文献   
5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