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1篇
教育   480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大学生的审美化学习是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最优化的学习形式,体现出学习规律和审美规律的高度融合。它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施对大学生自身的美化和塑造,具有以美怡情、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促智的巨大功能,它的深刻意义就在于,从整体人格塑造的哲学高度,来培养大学生对完美人格的涵养和对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92.
2005年至2006年,明显已经泛滥于当下中国的各类媒体选秀,不仅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罅隙,而且已然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超级媒体奇观和文化现象。它在为人们呈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像体验过程中,悄悄地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性别观念、审美观念,而且也使原本属于高雅艺术的审美逐渐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93.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和塑造出有健全人格和一定审美情趣的学生,而语文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祖国文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  相似文献   
94.
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审美形象化、审美情感化、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以扫除厌学情绪,激活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自主创造性的心理活动空间,化"苦学"为"乐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是本教改设想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5.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相似文献   
96.
语文审美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审美理论和语文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本文在对已有审美化教学概念的辨析和借鉴的基础上,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审美化教学是在充分发掘语文课程中的审美因素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审美化设计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7.
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中,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此《意见》的出台,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管  相似文献   
98.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有大量咏茶诗词传世。其中苏轼的咏茶诗词承载了大量的茶文化信息,也透露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9.
本文试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审美化的目的。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为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审美化是如何体现在教学中,它作为现代教学的新方法对教学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00.
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批判性地思考了全球审美化的现象,重点探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当前审美过于泛滥、过于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要关注科技的发展、传媒的盛行与文化的多元.对此,韦尔施联系传统美学,利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扩大了审美的内涵,从而将美学上升为本质、第一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