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2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怎样呢?笔者看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师事先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环节,准备好一个个问题,照问题答案设计板书,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发问。学生答对了,教师就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答不对,教师就再让别的学生回答,直到答对为止。问题答完了,黑板上就会呈现一个全文的分析提纲,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赏心悦目。教师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学生的任务就是说出教师希望他说出的答案。课后学生找重点内容的答案一背,这就算完成了一篇课文的学习。这样的教学结果会怎样呢?是使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吗?是使…  相似文献   
82.
17岁,撑开雨季的伞,天际的彩虹微笑着看着我。只希望,朋友、幸福、梦想,可以不要说再见。我可以等待、寻觅、回忆,只要你们不转身。  相似文献   
83.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西方“异化文学”中的一部佳作。作者以其生动的文笔和犀利的洞察力,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并深入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异化现象,而更主要的是作者在小说中曲折地阐释了在守望中寻觅爱的独特异化主题。  相似文献   
84.
“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当米兰&;#183;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偶然映入瞳孔,我已经33岁。在中国人的哲学里,33岁应该是一个让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的年龄。往前算,“三十而立”的命题已经拖过了三年的缓冲期;向后看,招聘启事中“35岁”的年龄底线已揪住了开始湔顶的脑袋。处在这样的风尖浪口,读着这样想像瑰丽的文字,又如何不让人心悸而汗颜,又如何不让人扪心而追问——我的生活之树可曾长出了些许可能?  相似文献   
85.
王一军 《现代语文》2006,(1):114-115
清代的桐城派散的出现,成为中国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几百年来,人们对这一学现象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桐城派散对于当时乃至后来学界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在当代坛还能时时寻觅到它的踪迹。  相似文献   
86.
或许,寻寻觅觅是我们人生的一种本质状态:我们总是在寻找,有时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但我们知道自己在找. 因为时光好像总是不存在,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没来的不知藏在什么地方;正在的,一睁眼恍然不见.时光总被我们丢失.  相似文献   
87.
我们常常听许多教师感叹:自己的课堂怎么就很少有让人感动的“惊人”一幕,而更多地只是表现为平静、平淡与平凡,难以有名师课堂中时不时出现的瞬间的精彩,他们怎么就会出现那么多生成性资源?其实。课堂何处无“芳草”。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它或许就在你的身边和手头,只是你没有一颗敏感的心,这可能就是你与名师的差距。  相似文献   
88.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明互仿,教化同流。然而在近世西方列强染指东亚之后,中国沦为列强争食的对象。而日本一跃成为列强俱乐部的成员,中日千年友谊毁于一旦,传统友谊惨遭破坏。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乘势而起,将中日两国人民拖入了战争的深渊。面对生灵的肆意涂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希望用教育来为中国的独立与自由寻觅曙光。同样.与陶行知同时代的日本教育家牧口常三郎对日本法西斯发动战争给予了强烈的谴责,为人类过上幸福生活而守望和平。因此,“生活教育”与“创价教育”虽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却因教育家拥有共同的教育追求,心生共同的和平期盼而形神兼似。  相似文献   
89.
小学高段的古诗学习.除了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要在诵读过程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而在随堂听课中笔者经常发现.古诗学习的“功利”现象严重,只要能够解释字词、理解诗意、熟练背诵.就算是“有效”完成了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90.
关于高考复习.如何复习教材一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复习过粗或者过细都不利于应对高考.过粗容易遗漏知识点,过细则造成时间的浪费.那么,如何处理教材呢?我认为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利用教材来引出考点,通过考题来验证考点。让学生从课本复习中触摸到高考考题的影子。让教材成为学生成功通向高考彼岸的津梁。具体操作可以分四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