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1篇
  免费   2篇
教育   1430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50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51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2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伟男 《收藏》2009,(6):103-103
猴子的形象在文物上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科举时代,由于“猴”和“侯”谐音,猴被文人士大夫赋予了“封侯”的寓意,表达了人们期望封侯加官、追求功名利禄的愿望。桃子色形俱佳,味美多汁,被推为祝寿圣品。  相似文献   
52.
李欣宇 《收藏》2009,(12):88-91
古人认为,禅僧、女人等一旦写诗,就比一般的文人士大夫的作品容易流传。女艺术家们在语言的阁楼里修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有了艺术,有了人们以为的“女性修辞”。在感受女艺术家们的悲欢离合中,艺术生命有了婉约的意味,于是使人有了喜而藏之的理由。  相似文献   
53.
54.
邢卫 《华夏文化》2010,(1):26-28
<正>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见于文献,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士的身份是贵族。从内涵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士子属于士大夫,主要包涵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指居官和有职位的人。《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第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55.
【教材分析】《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自己的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  相似文献   
56.
西汉末王莽、更始之乱时,中国像一匹失群的野马,一瞬间迷失了方向,乱窜乱撞起来。这时,世间便不由自主地滋生出众多的盗与贼。为了求生,他们有的不惜杀人越货,有的甚至成为食人一族。在许多士大夫眼里,他们俨然就是魔鬼的化身。但是在被妖魔化的幻象背后,却是一张张无奈的面孔。  相似文献   
57.
巴金的《家》和曹禺的《雷雨》,都写到了爱情,写到了少爷与丫环的爱情。在那动荡的新旧交汇的年代里,他们不顾一切地相爱了。试问,他们为什么会相爱?他们的爱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在《雷雨》中,两位少爷同时爱上了在周公馆做佣人的四凤,但他们的爱是不一样的。周冲拥有可喜的性格,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对社会,家庭,以至爱情都有许多憧憬。他不了解他自己,更不了解他的周围。一重一重的  相似文献   
58.
<正>说到"游刃有余",就会想到"庖丁解牛",解得"莫不中音。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原因在于它"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相似文献   
59.
警惕传媒的双重"封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展江 《青年记者》2005,11(3):7-9
这篇章根据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的“再封建化”概念,结合中国大陆的当下语境,提出了大众传媒领域初露端倪的“双重封建化”问题。在一些地方,某种伪公共领域制造了媒体的伪公共性,以致于传媒难以充当公众期待的社会转型守望的角色。  相似文献   
60.
由于青少年知人论事感性多于理性,所以阅读小说能融情于中,不忍释手,却又知之不深。小说教学既要促使学生产生二次激情,又要引导学生能了悟作品的深意,因此,找准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