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7篇
  免费   2篇
教育   1321篇
科学研究   31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59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2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华林甫 《寻根》2000,(2):92-94
每个朝代的统治都希望自己的统治能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当帝王的这种个人意志以“国号”与地名相连的形式表现出来时,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寄寓地名。  相似文献   
72.
有求必应     
编辑,您好! 1.封建政府进行赋税政策调整或赋税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解决 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 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④政府的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73.
74.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陵园中的大型兵马俑陪葬军阵。  相似文献   
75.
20世纪初在中国大地上,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封建史学从创始人及其思想体系核心到历史观和方法论,再到研究对象和记载内容等都进行了全面地批判,给了以孔子和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旧史学以沉重的打击,为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在我国的成长壮大准备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6.
马雪 《华夏文化》2007,(4):22-24
年号是用以纪年的名号。中国历史上用年号纪年,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西汉武帝时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才基本代之以今人所熟知的公历纪年。人们在一些历史文献和一部分文物资料中,常常会遇到有关年号的问题。从西汉武帝开始,帝王即位一般要重新纪元,每次纪元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77.
深入剖析《金锁记》中曾七巧的形象,通过封建家长制、金钱、情欲三个方面,可以透视妇女在封建伦理道德、婚姻制度的迫害之下,没有情爱、人格畸形、由被吃变成吃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8.
焦刘两家人口结构完全一样,一一对比两家相同身份的成员——母亲、儿子、女儿的作为,可知焦刘悲剧的核心原因乃是各自的性格。分析作者故意让双方父亲缺席的动机,亦能证明此说。探究封建家长制发生效力的条件,对性格悲剧论也是一大佐证。本文同时驳斥了传统的"封建家长制是焦刘悲剧的根源"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79.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80.
屈原虽无主人身份却以主人自居,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除其与楚王同姓这一最根本的原因之外,这主要是由周代贵族诗人的影响、楚人的民族传统、屈氏家族的传统家风以及其自身的教养与经历所致。中国封建社会的士人虽然景仰屈原的为人、同情其不幸遭遇,但毕竟无保留地认同、效法者少,原因亦在于他们自居为帮忙者,缺乏“主人意识”。学者们对屈原言行———尤其是其死不去楚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让人心服,关键是囿于屈原的身份之争而未虑及其虽无主人身份,却以主人自居、具有强烈的主人意识之事实。屈原的“主人意识”虽不能同我们今天所说的“主人翁精神”划等号,但无疑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极为难得、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