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5216篇
科学研究   525篇
各国文化   120篇
体育   369篇
综合类   258篇
文化理论   89篇
信息传播   83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804篇
  2013年   472篇
  2012年   533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542篇
  2009年   449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492篇
  2006年   324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我国社会学界对个人社会化的目标和标准问题的忽视并不意味着该问题不重要,以人作为类所应具有的本真意义为背景,结合西方社会的发展走向,联系我国转型社会的实际,可以推出社会化的原典标准和道德性目标,在应然思想方式的指导下,将社会化的目标和标准结合并统一起来,就能在更高层次上指导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昭示社会化研究的新动向,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2.
简释李商隐《碧城》诗三首邓刚李商隐《碧城》诗三首,历来众说不一,明人胡震享认为“此似咏唐时贵主事”。贵主,即皇帝的女儿。清人朱彝尊以为是讽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姚培谦说是“君门难进之词”,纪昀则认为这三首诗都是寓言,但不知寓意是什么。①但根据对作品的分...  相似文献   
73.
魏晋玄学在各发展阶段虽有不同特点,但始终围绕“名教”与“自然”问题进行儒、道整合,试图形成一种适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指导理论。但客观结果却与理论目标相悖离,魏晋玄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并不成功,而它在儒、道整合中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即现实基础上对美的极致的追求。对这种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就是对魏晋玄学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74.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从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等方面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道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说明了其在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以及实践论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本文概述了作者四十多年来钻研神话、寓言的历程 ,总结了治学之道———情深、意坚、志大、求学、学博、思多、心广、法正。  相似文献   
76.
庄子对"知"之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庄子认为,"知"的对象应由"物"转而为"道","知"的主体应从"形"、"智"转而为"心神"。经由"知止"与"心斋"的工夫,在心灵"向道而思"的过程中,"知"升化而至"心与道合"的"真知"之境。"真知"实际上是对个体之生命意义的守护与生存价值的开启,生命之意义落实于"心",生存之价值维系于"道"。庄子的"真知",正是一种"生命觉解"或"存在智慧"。  相似文献   
77.
中国山水画诞生在六朝时代,它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哲学思潮的影响有密切关联,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对山水画的形成原因作简要的探讨:个体审美意识的觉醒,佛道玄学思想的影响和山水审美意识的出现.  相似文献   
78.
哲布尊丹巴一世是喀尔喀蒙古历史上的宗教领袖和政治活动家,他一生为喀尔喀蒙古政治、宗教文化事业献给了毕生精力。归附清朝后,为清朝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国内外学者利用传统史料和新近发现的多种文字的资料,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广泛研究,取得了诸多成绩,有必要介绍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79.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历来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至今未有定论.一方面,简帛学者过分重视考古,而今日所见的<道德经>都是传抄本,难以避免讹误.另一方面,文字训诂有很大局限性,释"道"和释"德"不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80.
前贤时人对《原道》篇所言之"道"的众说纷纭,不惟字句理解上的差异,亦忽略了"道"在此篇中涵义的丰富性。刘勰在推原"文"之起源的同时,亦在推原"道"的发展。《原道》篇的深层意图在于言"文"而非言"道"。"道"的发展是通过"文"的发展来展示的。《原道》开篇所言之"道"是宇宙生成的终极之道,中间部分所言之"道"是道家之道,最后所言之"道"是儒家之道。刘勰通过"道"的丰富涵义的内在转换,意欲为"文"的起源找到终极,从而通过强调与神化儒家经典来纠正时人对文章形式过分追求的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