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001篇
科学研究   141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102篇
综合类   82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72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老舍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为什么老舍没有写出伟大的悲剧,反而成了一名以幽默风格称的作家呢?这里从老舍的家庭、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他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他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老舍幽默风格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舍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52.
老舍的创作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老舍的创作非常注意适应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注意故事的曲折生动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塑造的性格各异的中国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老舍一生坚持使用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民大众的通俗生动的口语进行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的情愫和民族特色;致力于通俗的大众文艺创作,力图抹去大众文艺与非大众文艺的界限,使所有的文艺都成为大众的,是老舍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另一个突出的标志。  相似文献   
53.
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打造城市文明形象的关键在于要把提高市民的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多种原因,钦州市市民整体素质较低,与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必须采取措施,以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相似文献   
54.
中国市民社会的培育以及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培育起完善的市民社会,让市民社会很好地承担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转移出的职能;要在我国顺利培育起完善的市民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55.
刘佳炜 《学会》2006,(8):30-33
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市民社会,因时期和国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涵义。从是否具有市场经济的基础、公共领域、社会团体的参与、与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可以来判定市民社会的发育。晚清民间慈善活动在传统慈善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内容,这些慈善活动基于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构成了一定的公共领域,且产生了脱离血缘的参与主体,实现了慈善组织的联合。它不仅体现出了市民社会的发育,也反映了晚清市民社会发育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6.
2006年9月至11月,天津电台和天津市文明办联合天津市多家媒体共同举办了“知荣辱、树新风、感动津城十佳文明市民”评选活动。这次评选活动感动了津城,震憾了津城。它以媒体宣传声势高、群众参与率高、典型透明度高、社会知晓度高、群众学习先进热情高等特点,在天津精神文明建设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活动的举办不仅是贯彻新闻“三贴近”原则的一次创新实践,更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次创举,同时充分展现了广播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2007年4月7日,天津电台召开“知荣辱、树新风、感动津城十佳文明市民”评选活动专家座谈会,邀请有关专家就这次活动的实践意义进行交流和探讨,探索广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宣传上创新机制和方法,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创建社会和谐,本刊汇集了此次研讨会的部分讲话,希望对广播一线的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7.
宣传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新闻单位紧迫的现实课题,这关系到新闻媒介能否承担起政治使命和社会职责的大问题,关系到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如何占领市场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问题。广播电视进一步改革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效果,这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要求,也是广播电视立命之本。广电总局在2007年的工作计划中把宣传改革和创新提到了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58.
刘健 《新闻记者》2007,(6):72-74
21世纪伊始,万象更新,《南国都市报》应运而生。作为一家面向市民,完全由市场来养活的报纸,它的副刊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受到市民的欢迎。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带着一种惶恐不安的心情,我们小心地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摸索,历经6年努力,使《南国都市报》副刊与时俱进,其中经历过淘汰和失败,终于培育出现在比较全面、比较成熟的副刊。回顾《南国都市报》副刊的发展历程,真可谓:“三部曲”唱罢规模初具,“三字经”念动全盘皆活。  相似文献   
59.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0.
方方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自我体验与自我表达。从对"装卸工"到市民的写作过程中,以冷峻的笔调描摹卑微人生的众生相,剥离了以往文学史赋予市民的种种品格,形成了独特的市民写作。在当代文学史上,是方方发现了市民,导引并造就了"新写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