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84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47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教育处网站的消息,4月18日上午,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与比利时法语高校联盟高等教育合作座谈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科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中国18所高校的校院长40余人与比利时法语区6所院校的校长们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42.
张婷 《大学生》2012,(9):32-33
大三时,通过学校申请,我以美国学生身份(当时我在丹佛大学)来到丹麦哥本哈根做交流学生。在欧洲的这半年里,几次游学的经历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改变了以前的一些固有的观念。在我申请的欧洲政治研究项目中,有一堂课——欧盟研究——是与游学集  相似文献   
43.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用的最新数据,2005年全世界共有留学生270万,而2000年和1975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80万和60万。留学生人数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将迅速增加。各国已经开始对这些学生进行激烈地争夺,非英语国家在这一领域常处于不利地位,这也是欧洲大陆国家约十年前开始引入英语授课的原因之一。2002年,总部设在布鲁塞尔、专门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欧洲学术合作协会发布了对这一现象进行的首次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4.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出身高贵,祖上为蒙古族王族。她十三岁开始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席慕蓉进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1981年,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  相似文献   
45.
凡是去过布鲁塞尔的人,都会发现大街上到处耸立着高大的具有比利时中世纪风格的建筑物,但是如果你沿着比利时王宫外的环路一直走下去,却很快就能看见一幢散发着浓厚古代中国色彩的建筑。这幢中式楼宇在布鲁塞尔欧式建筑群中显得格外突出,别致而又充满神奇,给纯正古典的西洋文化风景带来了一股浓郁、别样的东方情调。关于它的身世来源,近百年来有着各种传说,迄无定论,就连比利时官方网站上对此的解说也显得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46.
《中国新闻周刊》2010,(40):72-75
“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 中国总理温家宝10月6日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中欧文化高峰论坛”的开幕式发言台上说。  相似文献   
47.
《网络传播》2010,(7):7-7
6月25日,从布鲁塞尔召开的第38届互联网名称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年会上传来消息,“.中国”域名入根国际申请已完成所有评审环节,最终获得ICANN理事会表决通过。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中文顶级域名,正式纳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  相似文献   
48.
布鲁塞尔欧洲联盟教育与培训委员会(the Eur-opean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ECET)官方网站2月13日的消息,当天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计划促进中小学和大学之商业精神(Business Spirit)的新建议——增强教育在创建一个更有创业文化(Entrepreneurial Culture)的欧洲社  相似文献   
49.
作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重要项目的《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在布鲁塞尔国际建筑与都市中心开幕。狭长的展馆上下4层,乍看其结构复杂,但在主办方的精心规划下,一条简单完美的参观路线使观者可放心参观,而不会漏掉任何展品。在这条参观路线中,观者不时看到一些展品前摆着黑色座椅,每个座位摆放一副耳机,播放的是座椅前方重要展品的介绍,令人感叹主办方的细心周到。  相似文献   
50.
10月20日,走进布鲁塞尔市中心的特罗皮斯姆书店,一眼可见显眼位置的法文版余华小说,其代表作《兄弟》《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悉数在列。当晚,中国作家余华在此与其40多位“洋粉丝”进行深入而热烈的交流探讨。从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到每天的写作时间;从中国当前的发展到新书《兄弟》的出版……一个个问题拉近了读者与作家距离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