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03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江军 《教师》2015,(3):123
1.案例描述
  刚接手三年级这个班时,原来班主任严老师就告诉我:“本班有一位名叫许XX的学生,谁也管不了,偶尔对他严厉一点,他还会发飙。你可得注意哟,奉劝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他自然成长,别跟自己较劲,届时自找没趣。”  相似文献   
22.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有过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虽然这四个字的最初意思并非指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是指教育者本人教与学的互相促进),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些似乎都只是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  相似文献   
23.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不少人认为教师为学生解惑是天经地义的.对此,笔者也认为"师者解惑"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生如何发现疑惑、何时为之解惑、如何解惑,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开学初,市教育局、教研室来我校视导督查,在推门听课环节中,同备课组的于老师执教的随堂课"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受到了听课领导的好评.这节"不起眼"的随堂课处处  相似文献   
24.
《招生考试通讯》2012,(11):9-10
2012年英语高考写作评分参考 1.本题总分为25分,按5个档次给分。 2.评分时,先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初步确定其所属档次,然后以该档次的要求来衡量,确定或调整档次,最后给分。  相似文献   
25.
王先生章的“两个观点”说匡正了教参及一般材料的谬误,是很有见地的,但对王先生中关于两个观点的论述过程的分析,笔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6.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韩愈大师在他著名的《师说》中有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经历的一件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至理名言。下面从对一道习题的解法说起。  相似文献   
27.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开篇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有人认为此文没有中心论点,只是在论述从师的…些道理而已。而笔者认为,要查清《师说》中哪一句话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采取类似确定一个新的物种属于什么纲目的方法,从论点的定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等本源出发,对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具备论点特征又为论据所证明的观点,必然就可认定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据此,笔者对《师说》中心论点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28.
文言趣读     
正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参考篇目不识一字有延师教其子者,师至,主人曰:"家贫,多失礼于先生,奈何!"师曰:"何言之谦,仆固无不可者。"主人曰:"蔬食,可乎?"曰:"可。"主人曰:"家无臧获①,凡洒扫庭除②,启闭门户,劳先生为之,可乎?"曰:  相似文献   
29.
正从教二十多年,为了在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平时也自觉去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但是接触到的大多是国外的教育理论,理解起来艰涩难懂,不断挫伤自己的理论自信。有时候,自己边阅读边思考,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思想宝库里并不乏教育论述,像《学记》《劝学》《师说》等古代教育专论,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身边却缺少自己的教育专著呢?面对这些古代教育专论中的本土教育思想,我们该做什么?该结合时代特点对其进行怎样的转化与改造?直至今天在读完山东人民出  相似文献   
30.
正"师",原为效法之义。由此引申为以可资效法或可资鉴戒之人为"师"。这种"师"的观念在传统的师资文化中,一直传承至今。在教与学组织萌生以后,逐渐形成以授业为职能之师,即弟子的"业师"。随着时代变迁、授业职能的演变,师资文化日益复杂。其中存在今古师资文化的异同与中西师资文化的异同,师资文化本该成为研究的对象,然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个中缘由也就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