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3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9304篇
科学研究   605篇
各国文化   425篇
体育   1338篇
综合类   418篇
文化理论   123篇
信息传播   338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1196篇
  2013年   950篇
  2012年   1147篇
  2011年   1307篇
  2010年   1044篇
  2009年   1056篇
  2008年   1504篇
  2007年   1146篇
  2006年   969篇
  2005年   930篇
  2004年   442篇
  2003年   549篇
  2002年   408篇
  2001年   446篇
  2000年   305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一大批知识青年,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纷纷离开城市,或到农村定居和劳动,或到祖国边疆支援建设。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对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忆。近日,一组有关当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老照片,将我们的视线再次拉回到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92.
“四主式”教育主张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初,钱梦龙先生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主张,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就是今天看也还有许多积极的地方。但是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在素质教育已经搞了将近10年,行将进入素质教育的高层阶段——创新教育的今天看来,钱先生的教育主张还有许多需要发展的地方,而且这种发展,.也更有利于中国教育走向健康的轨道。这就是笔者提出的“四主式”教育主张,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  相似文献   
993.
我国先民使用石磨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石磨盘与石磨棒已经成了他们加工粟、稻的常用农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圆转磨,不过那时圆转磨的形制还不完善,比如磨齿不像后来呈分区状。到三国时期,我国的圆转石磨技术已趋成熟,当时的石磨是依靠人力或畜力推动的,利用水力推动的水磨出现在北魏。  相似文献   
994.
针对造型植物修剪工具的种类及如何修剪其造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95.
《今天.双语时代》2010,(7):F0002-F0002
莱顿是维多利亚时期古典画派的领头人物。虽然他并没有在皇家艺术院学习过,但是却在该校独领风骚二十年。他所关注的对象从历史转移到神话,由于他很受欢迎,公众也开始对希腊文化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996.
印象派画家     
《中文自修》2012,(3):38
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成就就其主要方面是对户外光线和条件色彩的运用。他们坦然直接地把户外阳光引入画面,改变了形体的固有色,从而改变了传统绘画笼罩于画面的灰暗调子。如果我们沿着历史的画廊浏览,会发现到了印象派时期,整个画界一下明亮起来,仿佛是一间色调的房间打开了门窗,新鲜的充满朝气的阳光照亮了世界。  相似文献   
997.
崔艺民 《收藏界》2012,(7):77-77
人们化博物馆郜能见到“摇钱树”,对明清时期保留下米的“摇钱树”并不陌生。但消代铸造的“钱剑”却十分罕吧,成为稀有的珍品。  相似文献   
998.
明代时期,由于平定地方叛乱、抵御北部金兵和抗击沿海倭寇的需要,军事训练武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中大枪竞技运动是这个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特色技法、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中国图书评论》2010,(8):70-70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开创了“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局面。本书以中研院从组建到迁往台湾这段历史为线索,描述了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夏鼐、曾昭熵、游寿、胡适等知识分子在乱离之世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着重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研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及相关人员,由南京到四川李庄万里流亡的苦难历程,生动再现了傅斯年、梁思永以及与之相关的梁思成、林徽因等一流学者,在艰难困苦中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00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笔者还在武汉读中学,那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困难时期,物质供应极端匮乏,所有的生活物品都要凭票供应,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买煤买肥皂都得要票,就连买一盒火柴,也要火柴票。但是,那时人们的精神面貌非常好,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