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9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北宋张载曾有一段关于草书的论述,后被郭沫若、沙孟海及诸多著作者误认为南宋张栻所言.本文从编辑学的角度考察造成这种以讹传讹的原因,并从编辑实践意义上概括在引文运用上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张载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尊重生命,兼爱万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主题;“民胞物与”是维系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想原则;“体天下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横渠易说》与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载作为理学奠基者的地位是首先在《横渠易说》中奠定的。张载穷究天人、合一道性、复兴和重建儒学是立足于易理尤其是标志着儒家世界观建立的《易传》哲学,并以《易》融通《孟子》和《中庸》。其所著《横渠易说》已基本上克服了汉唐诸儒以天人为二本的状况,并确立了“性与天道合一”的理学主题,初步实现了新儒学“天人合一”体系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4.
杨勇 《文教资料》2008,(27):67-68
道在张载的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易的思想背景、对峙佛老的空和无、就太虚和气而言的道及其道、神、易的关系来阐述张载所讲的道,以使读者对张载的哲学思想有个较清楚地认识.  相似文献   
15.
李觏及其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是我国北宋中期江西籍有深远影响的进步政论家、教育家、哲学家。本文根据他在当时两次重大政治改革中的进步态度和理论影响,根据他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从隋唐进入宋明时期之伊始,开启唯物主义反唯心主义理论之争的先声等史实,论述了李M思想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其思想具有独创性。他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他的成功理念。他的成功理念主要包括做人的大气品格;求真的批判意识;开拓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虚气相感、阴阳相感、心物相感"三个层次对张载的"相感说"加以分析,通过"相感"分析虚气关系,明确张载哲学思想的核心点是虚气相感不离,宇宙论和本体论同时并建,并从天到人,尽性穷理,从而使宇宙本体论与人生修养论贯通为一,完成其整个天人哲学的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18.
张载是关中理学的创始者,其美学思想既具有传统儒家美善合一的伦理美学观念,又将内心修养的趋于完美与亲身实践美政理想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天理之美、人性之美和名行之美三个方面。天理之美广布周遍而清湛明净,是宇宙间的至美;人性之美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层面,天地之性作为气的普遍本质构成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而气质之性则体现出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气质;名行之美是天理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实践表现,在内完成持中敦厚的自我完美,在外实现匡时济世的“四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张载"以礼为教"学说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他正是基于对礼的本质规定性的充分把握,而提出了"进人之速无如礼"的主张,凸显了礼仪教育的理论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其"知礼成性"的个体功夫论,"以礼成俗"的社会功能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礼仪教育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载所谓“天无心”,只是说天没有“意必固我”之私心杂念和故意造作。在“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意义上,张载承认“天有心”。圣人“为天地立心”,不是说天没有心,圣人来为天确立一个“心”。只是说圣人效法天地生物时的“天秩天序”,为人间确立长幼尊卑的社会秩序和仁孝等伦理法则。因此,圣人“参赞天地之化育”,也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