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43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57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是以伦理主义为价值取向,而科举制的实际运作过程却是以智识主义为价值取向,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也不可能转纪为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以德治国”与中华德治传统、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内容等问题,并对“以德治国”这一思想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 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的,我们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为国家管理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以德治国”的论述, 但在今天它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是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在其指导下,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的管理应该而且必须实现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有机结合,本论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传统依据,以及在高校的统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考,以求高校管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认为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指政府应当根据社会规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应与民争利;有所为是指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规范社会秩序的职能,即道德教化与刑罚制裁的职能。司马迁的这一思想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探索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一系列创新,是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6.
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木式)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德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帝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木式)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子德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单纯的刑治,对为政者提出了“以德修身”、“以德化民”、“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要求。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道德滑坡现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法治、德治双管齐下,而德治的突破口在于以孝道为本,经一统万。  相似文献   
19.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直接、间接和弹性结合,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工作等,加速实现法律道德化,从而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严格制约下的德治实现相互结合,即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  相似文献   
20.
对"仁"的理解,孟子不同于孔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仁"乃人心,由"心"推出"性",由"性"乃事天,这是孟子的天人关系。孟子又以人性为出发点,谈"仁政",实乃"心政"。由于孟子对于天人关系次序理解失当,加之所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现实相距太远,孟子的"仁政"也只能是其心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