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在普遍弥漫着“叹世”、“悟世”、啸吟林泉、男女欢爱的元散曲曲坛上 ,张养浩的哀民散曲有如一股清爽的风迎面吹来 ,轻轻荡去了那些为个人遭际的不幸而愁苦不堪的低调 ,将眼光和胸怀投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引向广大的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百姓。从此 ,元散曲的创作不再囿于作家个人的狭小生活圈子 ,增加了同情反映民生疾苦的内容 ,这个贡献可谓大矣  相似文献   
32.
生于明清动乱之际的王船山,感时忧愤不能自已。他的《楚辞通释》就是以民族忧患意识作为主线而贯穿全书。评屈子的“忧君”“忧民”,也正是在显示自己的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33.
很有那么些年,对教育有些看法的人们陷于一种举棋不定的状态,他们今日觉得学生们应该以学习知识为重,明天又痛心疾首地抨击对知识的强调压抑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而且似乎这些年里,总有点忧心忡忡地怀疑学生们德行不如往昔。更至于忧国忧民地嘲弄一番“80后”的孩子们。只是,这些觉得今不如前的先生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一下——不就正是他们教育着80后的孩子们吗?  相似文献   
34.
儒家正统教育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有着进退尤忧的共性。《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就是一个典例,他一生刚正廉洁、为国为民,素以天下为己任,在遭受贬谪之际写下《岳阳楼记》,全文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进亦忧,退亦忧"的民本意识,其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他民本思想的高度浓缩。  相似文献   
35.
王羲之以书法艺术闻名,但为官逾其人生之半,且力争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有所作为,显示了他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能力。如,有大局意识,忧国忧民,能从国家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勤政,务实,爱民;针砭时弊,改革弊政,精官简文,严刑惩贪;重责任,轻权力,不以官位为进退等。在当时,堪称清醒的政治家,爱民的地方官。当然,他没有尽全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是职业政治家。这与他所处的恩赐官僚制时代有关,更与他儒释道杂糅的思想和骨鲠孤傲、不拘于俗、追求自然的个性及酷爱书法艺术的心境有关。  相似文献   
36.
李清照是中国最著名的才女之一,其才虽早得天纵,却无法与深厚的家学渊源及动荡的时代剥离出来。李清照是封建社会身着罗裙、深居香闺的弱女子,却能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长啸传递着家国情愫之"士"的强音。"文见其人"、"文如其人"正是李清照词至为瑰丽的一面。各色洗尽铅华、眉头心间的词音所传递的正是李清照敢爱敢恨、胸怀抱负、忧国忧民的志向和情怀。  相似文献   
37.
本文论述了七月派创作中的哀音是一种革命的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感的流露,一种同潜在的烈火般的战斗要求相联结的情感的流露,是七月派创作深刻的时代特色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38.
吕坤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个正直官员。他一生著作甚丰,政绩卓著。从其对皇帝所上奏议如《陈天下安危疏》、《停止砂锅潞绸疏》等奏折、为官时期所制定与颁布的《谕属吏文》等法令、所写的《实政录》等著作来看,吕坤忧国忧民的思想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39.
[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人理的构思特点。2.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3.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40.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历史。《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篇。两篇文章及其作者范中淹和欧阳修在很多地方值得比较研究。二人的生活经历颇为相似,他们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命运则一同随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共浮沉。经历了"文人参政"的失败,二人终归"文人"和"文章",历史给了他们多一份忧国忧民的感怀,也给世人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