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余家友 《考试周刊》2013,(78):25-25
<正>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是写乡村词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词人。他摆脱了当时乡间词以都市化为背景,满足士大夫审美趣味和市民消遣需求的这一潮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乡村词的顶峰。究其原因:第一,在1182年辛弃疾43岁那年之后的整整20年中,他一直生活在江西上饶、铅山农村。他热爱乡间自然风景,熟悉乡村生活情态,体悟农民喜怒哀乐,甚至自号"稼轩居士"。第二,辛弃疾终身心怀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82.
这种时而严肃论道,时而活泼搞怪,时而忧国忧民,时而欢喜庆生的风格几乎是台湾政界人士微博的共同特征,某种程度上这与他们对社交媒体的成熟运用有关,也与他们对大陆微博言论尺度的深刻“领会”有关  相似文献   
83.
孙莉 《考试周刊》2012,(26):51-5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杜甫寓居西南的生活经历。(2)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3)感受作者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4.
语文课应该是最有魅力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滚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山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相似文献   
8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部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定的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课改工作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意义在于:从个人的前程来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倡导积极的人生;对国家使命,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对国际意识,要培养学生懂得面向世界,挑战未来。一个即便有着高深知识和超群能力的人,如果不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只能是国家的废人,甚至成为人民的敌人。作为历史这样一门有着特殊性质的学科,其责任更是责无旁贷。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具备了其它学科难以媲美,贯通古今,横亘东西,得天…  相似文献   
86.
管华 《现代语文》2006,(5):46-47
丘逢甲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名诗人,他一生诗作甚丰,就其诗遗产而言,无疑是中国近代学中值得重视的精神财富。丘诗在过去,已为其同时代的人所推崇,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这样评价丘逢甲:“若以诗人之诗论,则丘仓海(逢甲)其亦天下健矣。”这是极高的评价。“天下健”是丘逢甲诗作主体精神的直观显现,其诗作基本特色是浓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苍凉悲壮的诗歌风格。丘诗的思想艺术成就,首先源于他本人是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丰富化素养与生活阅历的爱国,同时也和他有较明确独到的创作思想有关,其诗学观念最终呈现为一种诗风格与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7.
杜甫首创绝句论诗的文论形式,唐宋以后仿效者甚多,以元好问、王士祯成就最高.后人的论诗绝句,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诗的清瘦风格、杜甫的创作成就及其地位、杜诗的创作渊源都有充分的论述.这些论诗绝句丰富了杜甫的形象,提高了杜甫的地位,扩大了杜甫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的宝库.  相似文献   
88.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又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的时代。在政局日趋腐败的形势下,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破灭,饱经忧患的不幸遭遇使他对人民大众的苦难有了亲身的感受。他的诗歌相当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  相似文献   
89.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鉴赏重点是情理交融,要体会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从而感悟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激情。鉴赏的前提是理清文章的思路,鉴赏的基础是理解文章的中心,否则情和理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所依傍。在理清思路的同时,鉴赏关键性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品味先生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所以我做到了不在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和挖掘字词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的工夫,而是投入感情,整体感知,领悟重点;对学生采取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真实领悟说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0.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在陆游出生第二年就发生了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在战乱中他随家人辗转流离,九岁才回到家乡,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这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1153年,陆游到临安参加省试,名列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被取消了资格,得罪了秦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