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7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中国古代的恤刑思想内容较为丰富,在古代法律史上也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使在崇尚"重典治国"的明代,也通过较为完善、成熟的恤刑制度以及刑狱实践对审刑制度、法外行仁、教化等恤刑思想加以全面的展现,从而也进一步体现出了儒家"明德慎罚"思想以及封建社会法制伦理的特点。同时,恤刑思想对有效缓解阶级矛盾和维护封建统治也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徐亚梅 《语文天地》2015,(11):14-15
一、案例实录去年九月,笔者有幸前往江苏省如皋外国语学校,观摩了一节题为《囚绿记》的语文课,其中的“研读课文,理清思路”环节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学过程中共设计两个问题: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划出相关语句并赏析。2.绿被囚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温馨提示:图画相关语句——批注赏析——组内交流——小组合作展示)  相似文献   
83.
本文通过《囚绿记》的教学设计,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84.
周文超  王玮 《科教文汇》2009,(6):231-231
《废都》中主人公庄之蝶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小说记叙了他在20世纪末时代变革中精神和生活的迷惘、挣扎、奋斗,和最终的失败与堕落。他的悲剧性的一生概括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文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着重从庄之蝶病态精神产生的社会、个人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5.
网络小说《凤囚凰》以"腹黑男"容止的形象满足女性受众的需求,成为当下畅销网络小说之一,备受年轻女性读者追捧。腹黑男以其出众的外貌形成"白面诱惑",而这"白面"可以追溯出它自身的历史渊源。这种历史留下的审美在网络言情作家的手中,糅以"腹黑"的灵魂,重又焕发出生机。腹黑男所体现的典型性与文化性,也使这一人物形象有了立足文学史的可能。  相似文献   
86.
王超群 《历史档案》2021,(2):93-102
清代狱政素以恤囚为要.在"矜恤罪囚"的治狱思想下,政府尤为关切狱囚的在监待遇,刑部狱囚照护充分反映出清代恤囚思想及其具体实践.围绕监狱医药卫生管理,清廷相继实施狱囚疾病防治、病毙处理等一系列照护举措.但监所环境恶劣、监管不力及刑讯过度等问题,以及吏役人等克扣衣粮、舞弊需索和凌虐罪囚的弊病,却直指刑部狱制实践过程中的经费...  相似文献   
87.
建安诗人在社会现实的熏陶中,以诗歌的哀悯死亡打破了诗歌重生轻死的传统,却又以对生命的依恋表现出对诗歌乐生风格的继承。这种矛盾的现象体现了建安诗人生活与人格的两个方面,形成建安诗歌自具的文化品格。而诗人在其中或者以诗歌为情绪消解的方式,或者以诗歌为生存的方式,以前者调和心境,释放优郁情怀;以后者自尊自足,完成生命的自然运动  相似文献   
88.
涂淑华 《职业圈》2008,(33):122-123
对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现象人们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对某些人怀着偏见。包藏祸心,构陷诬蔑而提出的对一首诗的所谓见解,却是人们不能容忍的。文章由此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9.
李绅乃唐贞元至会昌年间诗人,“新乐府运动”得风气之先者。少年寒士而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千古佳句,以诗性言说洞穿农业中国生存真相,由此而与白居易、元稹因“少贫而孤”的相同命运,客居京城广崇里得“共脱青衫”诗歌唱和之欢。然而就是这位“短李”,三十五岁举进士,并在渐入仕途之后,因完全离开他所依存的大地、民间和苍生日常,终至逐官如饥似渴,攀附于“子弟”并深陷“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自此无好诗,得意失意处每有“小人”嘴脸,终于去所在时域“元、白”和“韩、柳”渐行渐远,且忮求结局惨至官职尽削,敕斥世代不得参政。对后世读者而言,往往只知《悯农》而不知作者,偶知其然则唯有一声长叹。所议镜鉴在于,大地有大地的权利,亦如诗有诗的尊严。为诗必须与大地为伍,背叛正义生存选择就会最终背叛自身主体性乃至身份独立性,并且唯其背叛而必然遭遇读者漠视与抛弃。在文学价值天平上,历史是唯一的最后裁判。  相似文献   
90.
曹仪华 《教师》2010,(23):24-24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描绘了抗战前夕一株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教这篇文章时,将本文与“学习描写’’以及“修辞无处不在”,进行超链接,以读促写,由写悟读,使学生懂得了通过仔细观察景物,用心感受景物,就能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中若能恰当运用修辞,语言就会形象生动;倘若还能融入时代的信息,注入个人情感体验,定能写出景物的性格气质,让其形神兼备,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