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斌 《神州学人》2001,(4):31-33
五四文学大军中,郁达夫是最富个性的作家之一。他东渡日本,南下南洋,最后遭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客死他乡。去年6月,浙江富阳郁达夫中学的全体师生共同发出倡议书,呼吁全球华人为寻找郁达夫的遗骨而努力。该倡议书写得情真意切,悲愤交加,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位现代著名作家再一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少时的郁达夫,家境贫困,体弱多病。但他勤奋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仅以三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四年的高小课程。旋即入杭州求学。但因时局动荡,不久便回家乡富阳自学。1913年9月,担任京师审判厅推事的长兄郁曼陀,奉命赴日本考察司…  相似文献   
2.
《稼轩词》中不同方式的“笑”有着比较特殊而一致的内涵:笑并悲愤着、悲愤并笑着。这些笑的独特内涵或表现为狂放中的愤懑、或表现为旷达中的悲怨、或表现为嘲讽中的幽恨。这种笑并悲愤着、悲愤并笑着的人生态度,正是辛弃疾的独特个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从女性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蔡琰《悲愤诗》,即可看出此诗不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特有感受再现了汉末乱离的时代,而且蕴涵着女性所特有的强烈生命意识、沉重贞节意识和圣洁母性意识。无论从诗歌主题还是从叙事角度看,都具有深厚的女性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几位三国时有奇才异能并做出重大贡献的女中豪杰,同时对其中有异议的问题进行辨正。甄后后生的曹睿应生于建安十一年,当为曹丕血胤,而甄后与曹植不可能有恋情,《胡笳十八拍》、《悲愤诗》非蔡琰所作,刘备与孙夫人的关系并不和谐美满。  相似文献   
5.
蔡琰的<悲愤诗>被大多数学者认定是自述身世之作,于是人们往往依据诗中的内容来探索她的生活经历.但详绎此诗可以发现,诗中所叙乃是董卓部下劫杀掳掠的暴行及其给人们特别是妇女所造成的深重灾难,而与蔡琰本人的处境和遭际不相符合,因而<悲愤诗>并非蔡琰自述身世之作.在此基础上,考察东汉末历史事实,可以认定:蔡琰没入匈奴之事容或有之,但并非没入左贤王.她不久即被赎回,因而并没有所谓滞留南匈奴十二年并生有二子之事.  相似文献   
6.
凝聚     
秋风轻,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那一帧帧记忆碎片在我脑中不断映现,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此时此刻,泪盈于睫,有多少悲情凝聚,有多少感恩凝聚,有多少敬仰凝聚……不思量,自难忘,曾记否,那绿肥红瘦——最后一缕夕阳的光芒也已消逝,伴随而来的则是皎洁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蔡文姬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五言《悲愤诗》以被掳女性的独特视角观察世界,真实地道出妇女在战乱中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书写自己亲历的战争带给女性的灵与肉的双重创伤,深情地倾诉了在"忠孝"与"慈爱"的抉择中催人泪下的反常态母爱,真切地吐露了封建社会中再嫁女子的忧虑与自卑,为女性群体留下了女性自我书写的留有体温的内心挣扎与抗争。  相似文献   
9.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0.
说“消息”     
曾庆鸿 《语文知识》2006,(12):17-17
“消息”最早的意思是“消减与增长互为更替。泛指生灭、盛衰”(《辞海》),如《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后用来指音信。汉’末女诗人蔡琰《悲愤诗》:“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这种用法在古代很常见。古代没有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人与人之间互通消息几乎全凭书信来往,所以如果很长时间没有接到亲友的来信便说“无消息”。如“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