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矛盾,在已经证明了人的卑劣和伟大之后--人们在现在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人应当爱自己.因为在人身上,有着能够实现完美的天性.但是不能因此去爱自己身上的卑劣.人应当鄙视自己.因为尽管可以实现完美,这种能力却并无价值.但是不能因此就鄙视这种天赋的能力.人应当憎恶自己,同时热爱自己.人本身具有认识真理和适应幸福的能力.但是人却根本没有掌握永恒的真理、完全的真理.……  相似文献   
42.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西游记》是审美的游戏。《西游记》的作者从童心出发,借孙悟空的故事,表达对敢想能干的人才的赞赏,揭露社会结构对这种人才无处不在的压抑牵制。既充满浪漫色彩又充满现实社会意蕴,既充满赞赏又充满嘲讽是这一审美游戏之作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三言"艳遇故事的考察,集中探讨明人的婚恋观念.揭示了在偷尝禁果的婚礼式救赎背后隐藏着维护封建礼教的动机,论证了在青楼卖笑的货币化救赎背后潜伏着女方与男方间金钱和爱情的交易,说明了在风月陷阱的补偿性救赎背后蕴涵着明人对已婚男性婚外恋的强烈反感和对受害女性的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44.
潘金莲与西门庆是中国16世纪市阶民层中涌现出来的新异人物,都有极强烈的物欲、情欲、权势欲、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二人活动范围不同,表现形态不同,结局也不同,男尊女稗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分析了赛珍珠小说《大地》中三个女性形象的生存状态,以及这三个女性对男主人公命运的影响,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透过女性写就的男性史诗。  相似文献   
46.
晚明社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商人一时成为社会的新宠。这时的小说理念和社会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作品大胆地表现平民大众被压抑的情感欲求 ,使小说人物与生活更加接近 ,写出了人性的闪光与丑陋 ,从而打下了新时代的深深印记  相似文献   
47.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虽身处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两位作家将两个人物置于当时真实的现实中,对人性中欲望、贪婪、虚伪、背叛、欺骗等诸多弱点的探究却异曲同工。我们之所以记忆了这两个人物,是因为她们残酷却又分明真诚地撞击着人性的底线。  相似文献   
48.
情的迷失是现代道德哲学困境的焦点之一.由于理性的极度扩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原则即功利原则和个体原则的极端化导致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的削弱,进而使现代人陷入一系列道德哲学困境中:情欲的过度膨胀引发了生命困境;道德情感的世俗化引发了道德困境;伦理情感的退隐引发了伦理困境.因此,要超越这种困境,我们必须重新恢复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以期恢复人的情感能力,使现代人的世俗世界和意义世界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49.
隋爱国 《文教资料》2008,(34):12-14
郁达夫小说在如何汲取古代小说营养方面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开辟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本文以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郁达夫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在情欲意识上的复杂关系.笔者认为,郁达夫小说有选择地传承了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言情小说尊情重欲的情欲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其中的"性不洁观"的影响.但是,郁达夫以现代的眼光.对中国古代小说情欲意识的积极因素给予了新的审视、改造,并将古代的这种情欲意识融入其极具现代性的情欲意识结构中.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50.
养生在本质上不脱离对人类本质属性的思考,对养生问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自我存在问题的哲学反省。养生的终极目的即在于实现个体人生的存在价值,使天赋的生命潜能彻底释放。老庄道家认为,人类的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死的必然性不能人为改变。但是,人类可以顺应生命的自然规律,达到寿命的极限以得其天年。这一观念包含着尊重生理自然需求的认识,间接地表达了人生的幸福不能以牺牲性命为代价,而应当在珍惜生命的前提下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