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爱玲小说大量运用雨意象,其小说的雨意象承袭了中国古代文学雨意象的原型 意义,又具有个性特征:把古代文学中雨意象所表现的悲愁感情和男欢女爱两大内容整合起 来,寓示了女性愁惨的情欲;雨意象与人物的遭际命运交浃浑融,揭示了人生苍凉的小说主 旨;雨意象自身所具有的凄凉阴郁况味与小说所蕴含的感情和思想构成和谐的整体,从一个侧面造就小说荒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2.
戴震的自由精神所建立的伦理基础有而且只有一个:把人当人.戴震将"人"这个概念作为其伦理思想建立的基础,他的情欲肯定论具有鲜明的"重生"的特征,矛头直接指向程朱的天理人欲之辨.戴震认为,生活的价值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不能在追求道德价值的同时将生活与道德完全割裂开.  相似文献   
73.
本文不同于以往从时代背景、作家传记或某种理论出发阐释哈姆雷特性格之谜的思路,而是通过对剧本的“细读”寻求大量的文本证据,尤其通过对“美德”“情欲”“理性”“荣誉”等几个关键词的重点解析,发现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正是这种冲突的深刻性和普遍性,才使得剧本成为常读常新的经典。  相似文献   
74.
《金锁记》是张爱玲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文章旨在从小说的主人公曹七巧性格成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索这部小说的写作特色,以及作者本身的写作风格。文章主要侧重于对于小说中“欲望’,的解释并进一步分析小说中意象的运用和发掘小说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5.
饭岛爱可以把自己的鬻艳生涯演绎成书.我们这儿的女大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绝对隐私”明码标价。可见.真刀真枪的干。我们也并不怕她。然而更多的时候.是彼岸明火亮灶.此岸欲遮还露.炒作人人会来.巧妙各有不同。谁能说出饭岛爱与“张王恋”谁高谁低呢?  相似文献   
76.
《陌上桑》中的使君是一个“诱骗民女”、“调戏妇女”、“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吏”虽已成定论,但有失偏颇。从作品本身无法看出来,还忽视了其人的情欲和本能,应抛开政治概念和道德概念,从“桑间濮上”的角度去思考、评判,还使君是社会的生物、是较有代表性的求婚者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7.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两位女性围绕一位男性而展开的爱情故事,我们姑且称之为"双美"故事。这些故事大概可分作共嫁一夫、兼有情人、又觅佳偶和引为知音四种类型。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双美"故事实质上是男性在现实中失意落魄、无人理解,自身价值无法满足而形成的幻想。此外,"双美"故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初肯定个人情欲的思想,但其对女性情欲的肯定依然禁锢在家庭伦理和宗嗣观念中,是男性视角下的表述。  相似文献   
78.
路翎在此文中用"生活的触手"描写了一个女人和一个世界。郭素娥被父亲抛弃,之后嫁给了救她一命的大烟鬼。她瞒着丈夫与旷工张振山私通,最后被恶势力夺去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用劳动、人欲、饥饿、痛苦、嫉妒、欺骗、残酷、犯罪,但也有追求、反抗、友爱、梦想所组成的世界。笔者此文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对他们的所思所感做了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79.
现代文明对于季节已经变得不太敏感,但古人则不然.季节(春)对于他们而言,隐藏了一种被荣格称为“集体无意识”的“生命-情欲”本能,它表现在文学、婚俗、民俗以及语言文辞等诸多方面.进一步追溯,可以看到这种“生命-情欲”本能通过语言文字凝固在汉族先民的潜意识之中,并从深层次上对文学的审美范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0.
艾略特的《荒原》是诗歌嗲上最难解读的诗作之一。该诗难以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容量大和反传统反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根据欧美现代派诗歌注重“意象性结构”的特点,从意象系统入手去解读《荒原》,该诗中交织着“枯萎”、“死亡”、“情欲”、“再生”四个意象系统,它们使诗看似零乱无序的“章句”与作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拈连起来了。由此入手的解读,可以避免传统的感悟式或诠释式解读可能引起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