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1978年,在成都军区部队当了9年兵的杨克林复员回到了上海。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他在部队有相当一段时间担任的是摄影干事,于是,他捧着厚厚的几大本作品剪报进入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出版社,凭着他的功力,他拍摄并主编了多本画册,其中《西藏》画册用七种文字印刷,在海外发行达十多万册。他所主编的《时代摄影》杂志博得当年无数摄影爱好者的青睐,尤其是他所开辟的"历史潜影"栏目是当时刊物上最早的"老照片","以图证  相似文献   
12.
克劳塞维茨将军所著《战争论》在论及战争并非由惟一的一次决战所构成时深刻指出:“决战是由几个前后衔接的行动所构成”,“第一次决战,又不可能不对后续的决战产生影响,第一次决战的规模越大,给予尔后的决战的影响也就越大”,“在现实中军事行动确有这种连续性……由此而形成更严密的因果联锁”。  相似文献   
13.
"绝对战争"概念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篇第一章复杂而精妙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该章节的理论核心。本文通过分析作者为何提出"绝对战争"的概念,"绝对战争"如何得到发展和修正,又与克劳塞维茨的总体的战争观有什么联系,进而阐明了作者提出"绝对战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要就是站在帝国主义战线方面,要就是站在反帝国主义战线方面,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1958年9月,毛泽东对这个观点作了补充:认为它只适合于部分国家。许多国家是民族主义的,它们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参加双方的集团。毛泽东这一理论最初提出以及随后毛泽东对它的补充,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了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5.
比较研究堪称世界兵学双璧的《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战争理论等方面深入分析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揭示各自的精华和特点,有益于人们兼取二者之长,把握东西方军事文化传统的不同脉搏。  相似文献   
16.
邓飞 《情报杂志》2003,22(5):101-102
克劳塞威茨在《战争论》中对情报的概念、用途和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文章通过对克劳塞威茨情报思想的分析,提出其思想对今天的情报工作仍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一些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被誉为东西方军事史上的两颗明珠。《战争论》以其"绝对战争"理论曾长期引领西方乃至世界的军事学,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当"绝对战争"遇到"绝对武器"(核武器),敌我双方都拥有相互确保摧毁能力的情况下,人类将面临同归于尽的选择之时,孙子的"全胜"战略追求便成为战争问题上的济世良方。克劳塞维茨的理想战略是"百战百胜",属于军事层面的制胜观;而孙子追求的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是大战略层面的价值观。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哲学上的区别,道胜是《孙子兵法》的哲学,器胜是《战争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傅禄建 《上海教育》2014,(34):63-63
每一种思想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每一本书也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吸引外资先行一步,思想领域则是在复习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为冲锋号,引来了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促使一代知识分子在解放传统中审视世界、放眼未来。于是,教育领域中一些年轻学者,借鉴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美国《国防教育法案》等国际前沿的研究观点与改革趋势,结合了他们自己的教育理想,用未来学的方法论写就了《谁执牛耳?——未来世界的教育》一书,此书演绎了人类未来教育系统的变革,也为中国现代化教育描绘了蓝图。  相似文献   
19.
《滨州学院学报》2018,(1):20-25
作为东西方传统军事理论著作的代表,《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在战争制胜理念上存在"道胜观"与"器胜论"的不同,在战略追求上存在"全胜"与"战胜"的区别,在战略哲学根源上存在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绝对战争论的不同。基于此,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仁道"互利思想、"全胜"谋略智慧与"和合"文化追求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既是中国文化的战略追求,也是人类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济世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