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2篇
  免费   4篇
教育   2102篇
科学研究   84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172篇
综合类   121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机械类英语资料的词汇、语法及语篇特征及其翻译标准,提出此类资料的汉译常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如增词及省词法、转译法、分译法等,并通过实例验证了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理论指导的翻译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2.
以往的翻译研究更多的是注重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层面之上的对比,而操控派是从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的宏观视角去探索。文章简要分析了操控派提出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对鲁迅先生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左传》、《战国策》中的评论在体式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一般都在叙述之后,是典型的"叙述+评论"的形式,且评论篇幅都不是很长。也有相异的地方,《左传》的评论多假以"君子曰"的形式,作者很少直接介入评论;《战国策》中作者开始直接介入评论,极少采用"君子曰"的形式来评论。评论即"颂赞"这一文体的限制,是二者的评论都以短篇为主的原因;二者在评论体式、评论倾向、评论的审美效果方面均有不同,其原因主要有时代和思想根基的不同、评论对象的不同、作品本身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94.
徽商江春、江昉兄弟扶助下的康山草堂词人,基本上继承了厉鹗"清幽冷寂"的艺术风格。在乾隆中叶的文坛上,将"浙派"之词发扬光大,是"浙西词派"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5.
一、本课的价值引领何以重要?在国人心目中,知己很重要。《战国策》中有言士为知己者死,鲁迅也有联云人生得一知己者足矣,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话语,正道出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知己对于人生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历史上来看,许多人以为真正的知己是极其难得的。唐代韩愈在《马说》中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伯乐,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知  相似文献   
96.
《战国策》里的经典篇章大都可用于“应对”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应对的技巧、应对的本质、应对的原则和应对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列宁的《怎么办?》是马克思主义与经济主义论战的产物,其核心议题是要不要建立集中统一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和确立党的领导核心、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不要强化党对工人运动的政治领导。据此,列宁撰写《怎么办?》具有批判“经济派”的多重目的:一是与“经济派”损害党的领导的言行作斗争,捍卫党的领导核心与集中统一领导;二是揭批“经济派”错误主张及其传播的危害性,夯实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三是反对“经济派”撇开政治而侈谈经济斗争,强化党对工人运动的政治领导。列宁的《怎么办?》不仅解决了当时俄国革命运动中的迫切问题,而且对当前我们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具有重要的鉴示意义。  相似文献   
98.
张亚萌 《收藏》2021,(1):146-155
美术史上,基于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而于绘画之上获得不朽形象的奥菲丽亚(Ophelia)与夏洛特小姐(The Lady of Shalott)堪称一株双生花。她们的故事绝无交集,却又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年轻美丽、爱得死心塌地而又一无所求的少女,以生命为代价,追寻无望之爱,最终走向死亡的历程,深得拉斐尔前派诸画家的青睐。画...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