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开发与实施地方课程直接的政策依据。《房山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北京市房山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束了房山区高中段无自主开发地方课程的历史,对于推介和传承房山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推动房山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方课程是地方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开发的适应本地区学生发展并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难以涵盖的内容,克服了国家课程脱离地区实际的缺陷,解决了校本课程内容上相对单一、过于狭窄的不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因而,地方课程显现了不同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鲜明特色。探讨和把握地方课程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地方课程基本特点概述关于地方课程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已有一些研究。一般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取材角度、课程实施等方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乡村组织,以百户为里,五里一乡。学界利用新出土的墓志材料,对长安、洛阳及幽、益、扬等州府乡里村进行了梳理,并对某些延续至今的古村落进行了考证,由于出土墓志数量相对较少,对偏远地区的村落鲜有研究。唐代涿州(治今河北涿州)领范阳、归义、固安、新昌、新城等县,其中范阳县房山(今北京房山)佛教文化发达。  相似文献   
14.
地方课程是地方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开发的适应本地区学生发展并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难以涵盖的内容,克服了国家课程脱离地,  相似文献   
15.
课程定位是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课程定位主要包括课程的内涵、性质、理念(或指导思想)、目标、适用范围和功能(或作用)等方面。本文从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三个视角,以《房山文化》为例阐释和把握地方课程定位。一、课程定位的基本要素1.课程性质  相似文献   
16.
课程定位是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课程定位主要包括课程的内涵、性质、理念(或指导思想)、目标、适用范围和功能(或作用)等方面。本文从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三个视角,以《房山文化》为例阐释和把握地方课程定位。  相似文献   
17.
"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一周里,由网络(特别是微博)、报纸、电视和广播(特别是直播)、移动媒体和公众传播共同组成了一个特定的舆论场。其中,作为北京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此次同题竞争中,北京晚报的表现可以用"抢点精准""抢先半步"来概括:7月21日,率先刊发气象台暴雨预警和排水集团等有关部门未雨绸缪的新闻和图片;7月22日,《雨中情》在暴雨后第一时间推出11块版的当天最大规模纸媒报道;7月23日,《721》首先发回京港澳高速的抢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70年代,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1974年张坊公社为利用拒马河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决定自力更生修建一条自流引水渠道,因渠道沿山行进,渠首在六渡公社西关上村北,至片上村出山,长10公里,以下接原扬水渠道。到1976年底,山区段完工交付使用。房山县张坊、南尚乐等公社的上千名干部、群众和技术人员,硬是用双手、钢钎、铁锤和小推车,历经两年寒暑,沿着陡峭的山坡,开凿出长10公里(山区段)的人工长渠——因渠道沿山而进,工程十分艰巨,故取名"胜天渠"。整个工程段沿拒马河左岸行进。设计断面200mm×200mm,引流量2.27立方米每秒,建有千河口大型渡糟一座,隧洞3  相似文献   
19.
《北京档案》2006,115680(6):F0002-F0002
北京市房山区档案馆馆藏档案163个全宗,计115680卷,其中较为珍贵的有清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契约、馆藏年代最久远的是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的地契,民国时期的包括房山县、良乡县政府的委任令、临时参议会会议记录,工作报告及国民党、三青团等组织的活动记录等。  相似文献   
20.
房山区档案馆征集的寄存档案中有几张建国初期扫盲运动中颁发的"识字证书"和当时房山县、周口店区扫盲用的课本,这些珍贵的档案,见证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那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建国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走遍方圆几十里的所有村庄也找不到一个能识字的人。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要丢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发展成为现代化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