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教育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旧闻·中国     
溥仪在津被骗德人怂恿出资办报带去古玩便无下落1929年11月28日《申报》津讯:旅津之溥仪氏,与天津兴业银行诉讼甫经解决,讵料最近又被某外人骗去巨款。兹将经过分述如下溥仪作津市租界寓公,本甚安适,忽有某外人怂恿其创办报纸,闻此人系德国籍罗姓,充纽约某报驻津访  相似文献   
12.
九、乡镇百话周报1931年11月在太原创刊.创办人:郭怀璋.四开四版,竖式排版铅印.设有社评、要闻汇志、本省大事记要、农民艺园等栏目.本报积极宣传时事政治,号召抵抗日本侵略.终刊时间不详.该报出版于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十、青年导报1947年4月19日在太原创刊.创办人:智力展.三日刊,四开四版,设有国际国内新闻、本省本市新闻、副刊、人物介绍、通讯等栏目.当年10月10日起更名平民日报,1949年4月终刊.该报出版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第三期.  相似文献   
13.
夏冰 《新闻界》2023,(10):74-86
清朝末期,中国新闻界风气日下,为建构和维持行业文化合法性,部分商业性报馆最早提出了基于传统士儒伦理的职业美德观,在商办报业内特殊的互动形式——“道德战”中,职业活动被“类型化”,“报纸体例”被建构为中国近代新闻界最早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初始形态,部分报馆通过制定馆内章程对职业道德进行制度化建设。各种条件诸如媒介环境、报纸性质、主要矛盾等,都在互动中形成合力,推动了近代新闻界职业道德建设与实践的“自然”发端。  相似文献   
14.
李晓丽 《今传媒》2011,19(2):82-83
北京宣武门外的老北京报馆,是中国新闻传媒业的发源地。一代报人的创刊办报,吹响了推动中国前进的号角,也产生并培育了一代文化伟人。北京宣南胡同里的老北京报馆,在中国新闻乃至世界新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民国社会比较普遍的"打报馆"现象。认为当时的"打报馆"不仅是一种政治事件,也是一种民众的自发行为。"打报馆"的人群中,不仅有政客及其雇佣的打手,更有教师、学生、警察、司机、裁缝,等等。"打报馆"与言论出版自由观念的矛盾,体现了观念与现实的差距,其对于考察当下媒介生态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李时新  张佩琪 《新闻知识》2023,(8):67-75+95-96
1932年,《时事新报》因代印《大晚报》违反上海报界工会“一报不印二报”的规定,引发争执。《时事新报》趁机提出废弃劳资契约、填具馆方拟定的志愿书等复工条件,最后多数工友妥协,得以上工。虽然报界工会对《时事新报》的挑战深为愤怒,并采取各种办法争取少数被迫离馆工友复工的权利,但《时事新报》无视社会压力,不为所动。即便由中国共产党暗中领导、报界工会“配合”的声援《时事新报》工友的《申报》《新闻报》和《时报》工友同盟罢工,也未改变馆方态度,直至帮会出面调停,这场劳资纠纷始告结束。此次纠纷反映上海报界“资强劳弱”的关系格局,同时表明帮会在劳资纠纷中左右局面的强大能量。  相似文献   
17.
清代部分 一、邸报--最早的报纸中国古代封建官报的通称.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它有时也被别称为邸抄、邸钞、阁钞、杂报、朝报、京报、进奏院状、报状和除目.邸报起始于唐朝,由各地节度使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  相似文献   
18.
八、大公报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总经理英华(敛之),中国近代影响较大的民营报纸,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敢于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赢得读者.几经周折,先后在北京、上海、重庆、汉口、桂林设馆出报,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刊,在内地出版64年,香港<大公报>仍继续出版.该报出版于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相似文献   
19.
学者陈之迈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现代中国有三位最知兵也就是最懂军事的文人,其中两位就是下面要说到的傅斯年和张季鸾(另一位是丁文江).按:傅是山东聊城人,张亦出生于山东邹平,他们可算半个老乡,还都和《大公报》有些渊源,一度也有信函沟通与日常往来.多半因此,1941年9月张季鸾病逝后,傅斯年才会在一封信中称赞其为“报界完人”.  相似文献   
20.
叶新  熊诗倩  翟欢 《出版与印刷》2020,(3):99-102, 86
文章通过研究《张元济日记》中有关“商务书馆”名称纠纷的记载,并对照《申报》关于此事的报道,条分缕析,厘清“商务书馆”名称纠纷的缘起和经过,以及张元济先生如何运筹帷幄,快速化解纠纷。其中,体现出的张元济先生高超的商业智慧,至今仍值得出版人学习和体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