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教育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齐辉  张蒙 《新闻记者》2022,(4):87-96
由于近代中国邮政系统与商业系统发展的滞后,报贩成为自晚清以来中国报业销售的主要力量。报贩群体的聚集与壮大,使其逐渐从弱小的“边缘”个体,成长为能够左右中国报业运营的“潜在势力”。报贩是近代中国报业发行链条中最具“组织性”与“行动力”的职业群体,他们通过控制报业发行,左右报价,垄断订户,逐步成为报馆经营的掣肘。近代报馆与报贩之间形成了既依附又独立、既合作又对抗的复杂关系,这种互动与博弈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新闻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22.
23.
张紫微 《编辑之友》2011,(6):111-112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中所收录的《新闻画报》是清末民初期间图像新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图像,对完善清末民初史料尤其是新闻史料有重要的意义。但迄今为止针对《新闻画报》的研究还是鲜见于世,甚至于其来源出处也成疑问。目前研究发现有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24.
晚清西书的流行与西学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学流行程度与西学书 西学的传播在晚清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传播的速度与深入的程度如何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洋务运动官员的提倡与启蒙思想家的呐喊并不完全等于人民大众的实践,而且大众对西学的体认也与知识界与官界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历来的研究只重在上层阶级对西学的认知及体验,对于一般士人及大众于西学的态度并不明了,因此对于西学在晚清的流行程度实际上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因为只有加上这一研究,才能了解社会思潮的全貌.  相似文献   
25.
陈彤旭 《新闻天地》2001,(10):36-37
一介留日学生,学的是法律专业,为什么能名扬新闻界? 胡政之是新记《大公报》创始人之一。他出身于四川旧官僚家庭,父亲是举人,曾任安徽省安庆县知县。他自幼读私塾,又考入安徽省高等学堂,接受进步自然科学观的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1906年,父亲死在知县任上,他中途辍学,送灵柩回老家。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走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泪水流在心里。次年,张政之自费赴日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攻读,眼界为之一新,又结识了张季鸾等留学生朋友。因为父亲过世,家道中落,家里每月只能寄给他100多元钱,生活十分拮据,但他  相似文献   
26.
27.
“扪心自问”意思是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扪:按,摸),表示自我反省.语见宋·宋祁《学合昼上》诗:“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例如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此则请公等扪心自问,上流社会人而应作此语耶?”巴金《随想录》八十四:“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没有掉进深渊,确实是万幸,清夜扪心自问,还有点毛骨悚然.”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二章:“难道是我的责任?于而龙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28.
黄大德 《寻根》2000,(2):48-48
我国的报刊,创办伊始,并无稿约,亦无稿酬。不但没有稿酬,人雅士,投稿报刊,还被视为广告,须支付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