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教育   2174篇
科学研究   156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120篇
综合类   84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4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信赖域法是解决无约束优化问题的可靠、有效的方法。首先对信赖域法作详细的解释,然后对Hesse矩阵作具体的分析,并对其非正定的情形进行了改进,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92.
梁辰鱼考订元剧,可以视为他效仿魏良辅再度改良昆腔的工作之一,这为他自翻新调作了准备,也是新昆腔得以运用于传奇创作并被搬上戏剧舞台的重要保证。梁氏考订元剧的主要成果表现在杂剧《红线女》的创作上,此剧为《浣纱记》的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3.
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论出发,重新审视成语仿拟广告词,分析其生成的认知本质,即成语仿拟广告词的生成是在认知参照点作用下择取本体背景和确定仿体图形的认知过程,从而扩展了图形-背景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同时也丰富了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
作为一个特殊的戏剧类型,青楼剧有其独特的渊源、兴起和发展。其兴起不仅与元代社会市井都会的畸形繁荣有着密切关系,且与戏剧艺术的魅力紧密相联。它虽在元末走向式微,但其影响仍存,尤其在明清时期的戏剧里,依然可见其或显或隐的痕迹。  相似文献   
95.
由顾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播出,引爆收视狂潮,网络平台点击量超过70亿。通过对乐视网络播放平台的粉丝文本研究,发现《何以笙箫默》网众在对热播剧的解读中实现了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的跨媒介互文,并试图借助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现实生活三重空间跨域交往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6.
戴烽  曹欣 《青年记者》2022,(15):48-50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交流,以“通哈膨胀”为代表的语言贬值现象时有发生。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从拟剧理论视角出发,探究“通哈膨胀”的语言贬值现象中人们进行的修饰、伪装、敷衍的社交表演行为,剖析人们出现的文字失语、思考懒惰、情感粗糙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7.
年代剧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下受众的日常认知存在一定差异,若想唤起观众同情、构建叙事认同需从多方考量。《大江大河》就是一部成功之作。其叙事核心围绕主客观视角的共同作用、多种叙事时间的交叉使用、时代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使观众沉浸于叙事时空,与故事人物同感受、共命运,唤起精神共鸣与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98.
聚焦当代年轻人创业与竞争的创业商战故事在荧屏上掀起了一阵阵“创业潮”。这类剧作聚焦创业与商业竞争这一敏感主题,继承了以往优秀商业剧的叙事传统,在题材与立意上推陈出新,从个人、行业、社会、民族工业等诸层面呈现当代创业者复杂的话语层次与身份构造,超越既往国产都市情感电视剧常见的空洞造作的情感主题,赋予年轻人以创业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将其个人境遇与民族工业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崛起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相似文献   
99.
淳安是山区,山路高耸,崎岖,难走,淳安睦剧团要把戏送到山区父老乡亲的中间,确是又苦又累。《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曾以"一根扁担两条  相似文献   
100.
近几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高速发展,但在赛事举办过程中问题也频出。笔者借助网络用语马拉松"晒客"旨在表述那些怀以盲目从众、炫耀自我的心理,通过参与马拉松比赛在马拉松赛场上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外表"和"举止")实现自我展示的参赛者。笔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戈夫曼"拟剧理论"的视角,对全民"马拉松热"中出现的问题,试图从参与者"晒马拉松热"的视角去解读。得出的结论是:马拉松赛场上诸多特点与"晒客"的展示平台不谋而合;"晒客"们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借助赛场平台所作的过多的炫耀、对自我展示忽视了马拉松比赛的本质意义。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大量怀以"晒客"心态的马拉松参赛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马拉松比赛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