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651篇
科学研究   357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147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44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本文笔者通过对《华洋诉讼判决录》的解读来了解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的削弱过程,同时介绍清末民初司法制度的具体内容,还对当时法律渊源的适用原则进行探寻,最后总结它的两点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03.
美国司法部在2月4日发表的公开声明中提到,尽管新的谷歌图书协议有“实质性进展”,但它仍然反对修改后的谷歌图书诉讼和解协议,因为这个和解协议仍然没有解决在著作权、反垄断和集体诉讼对象认证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4.
事例:静静刚刚一岁半,爸爸妈妈就迫不及待地要给她进行早期教育了。妈妈通过朋友得知,距离自己家小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型购物中心,里面有一个儿童乐园,叫"儿童阳光乐园",据说这个新建的乐园里面有许多好玩的设施,特别适合幼儿。爸爸妈妈带着宝贝儿去了乐园。一走进乐园,鲜  相似文献   
105.
文章在定性研究法的指导下,采用解释现象分析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口译员职业发展中的心理因素影响,呼吁对专业口译人员继续教育的情感关怀。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和相关人员对法律诉讼程序中口译员的替代性创伤给口译工作带来的影响及其预防和治疗有所关注。  相似文献   
106.
王娜 《大观周刊》2012,(13):50-50
本文从国际法院的法官构成,国际法院适用法律以及国际法院本身三个角度叙述了国际法院在处理国际争端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个应对措施,希望国际法院对其不足进行改善,以发挥其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其设立的目的,最终实现“世界法治”。  相似文献   
107.
档案行政诉讼第三人是指主动参与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已进行的档案行政诉讼中的与被提起诉讼的具体档案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它以与被诉具体档案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标准确定其范围,包括公民和组织。明确档案行政诉讼第三人的举证责任,有利于法院及时审结案件,实现诉讼效益原则,确保裁判的有效性和维护法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8.
李明 《记者摇篮》2005,(4):22-22
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向权力部门和社会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其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种责任、一张报纸,如果缺少批评、监督的声音,那么其“威信”就会大大削弱。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只爱听好听的,不爱听批评的。有些被批评者甚至千方百计否认被批评的事实,并可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告媒体和记者侵犯名誉权。因此有人这样说:“舆论监督之重要,人所共知:舆论监督之难,亦人所共知。”  相似文献   
109.
新闻官司,是由新闻引起的是否构成侵权的法律诉讼。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当代中国的新闻官司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索赔标的从小到大,公民或法人同新闻媒体打官司的法律纠纷频频发生。因此,我们不能不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目的是:避免新闻官司;化解或打赢那些找上门来的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10.
4月1日.国务院制定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正式施行.诉讼费交纳标准降低。在惠及普通公民的同时.人们也担心。任何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可能捅到法院。 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篱笆.假如前面没有缓冲带,动辄就穷尽司法手段。在客观上可能有损社会本身的自治功能。 20多年来.我国的普法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果.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但也出现了一种片面的认识.把“依法”治国.简单地理解为“依法院”治国。 刚刚适应了到法院“讨说法”的国人.现在尴尬地发现.由于诉讼增长过快导致的司法资源不足.让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法院出现“诉讼爆炸”。 许多民事纠纷一拖经年,小事变成大事.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法院大门之外.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柔性缓冲力量,那就是人民调解员。他们依靠道德公约、民间智慧.以及熟人之间唇齿相依的情感和利益权衡.一次次介入中国社会的家长里短.起到了“息讼”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中国人城乡大迁徒.以及体制外人员的激增.传统熟人社会正在解体,这让依附于熟人社会土壤上的人民调解员.面临日渐尴尬的处境。 若不打官司,民间纠纷.谁来解决?从长远的法制社会要求来看,人民调节员制度.该何去何从?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也就多了一份现实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