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最近两年里,攀枝花市政府进行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保护我们攀枝花的环境,创建干净而美丽的攀枝花成为我们攀枝花人的关注热点。将环保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使幼儿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体验环保劳动带来的快乐,也是我们这些教育下一代的老师们不容错过的好时机。为此,我们对幼儿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环保教育,让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环保劳动”变为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42.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中之重的又是实现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对基于国家现代化和建设战略大后方而实施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及其改革发展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是我国工业和城市建设的缩影,是让中国梦成真的一种有益的实践探索.它的成功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国家实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大意义,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优势,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动力.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引擎.  相似文献   
43.
<正>中国大三线重镇建在位于云南与四川交界的攀枝花,这里位于金沙江边,当时北岸属四川,南岸境内是云南省的地盘,为了加强两个省之间的相互协调,担任三线建设第三副主任的彭德怀驱车来到这里进行视察。  相似文献   
44.
2007年6月2日,《解放军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基层中队“饭前说事”画上句号》。这篇从基层常见的事情中挖掘的新闻一经见报,便引来不少好评,还被评为军报当日好稿,由此可见,司空见惯的事情当中未必没有新闻,这篇稿件告诉我们,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要“熟视无睹”,因为有些“一碰就响”的好新闻就蕴藏在其中.  相似文献   
45.
协会     
《今日科苑》2006,(5):37-38
四川省乐山市老科协艺术团的共同心愿;焦作市老科协搞科研办实体取得累累硕果;宁安社区举行轰轰烈烈的科普进社区活动;中国老科协副会长高潮一行三人到攀调研共推攀枝花做大做强钛产业。  相似文献   
46.
作者以危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为脉络,通过对攀枝花航线运行案例进行分析,将宏观风险管理理论运用于微观航线运行控制;以建立运行控制、风险管理、损益分析三位一体的运行决策机制为主要诉求点,以期提高航线安全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47.
三线建设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展开的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伴随经济运动的展开,兴起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市也正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产物。三线建设的全面起步开启了攀枝花的城市化进程。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攀钢的建设、加快交通的完善、大批移民的到来是攀枝花城市化的动力。虽然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的城市化进程也有不足之处,但攀枝花城市化的成功经验也将为新兴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8.
当今是印象的时代,旅游印象管理对旅游地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定义了旅游印象,然后以攀枝花游客为调查对象,分析游客对攀枝花旅游印象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旅游印象管理策略以促进攀枝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9.
《中国职工教育》2007,(10):32-32
在四川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近日公布的2006年度有突出贡献人员重奖名单中.攀钢炼钢厂工人技师刘关洪又一次榜上有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0.
秦玉明个头不高 ,看去很平常 ,唯有镜片后那双凝视的眼睛 ,透出袭人的书卷气。他出生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也许是国弱与体弱有某种联系 ,他出生时即身躯瘦小、体质单薄。柔弱或许更接近于文学气质 ,于是他选择了学文之路 ,于 1963年考进了贵州师大中文系。但少年的文学梦竟未能成真。大学毕业恰逢十年动乱 ,于是顺理成章地去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在农场垦荒年余 ,被分配到贵州一个偏僻的农村中学教书。1979年 ,在国运扭转、万众欣喜之际 ,秦玉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贵州省社科院研究生班 ,旋即留该院文学所从事研究。 1984年由黔入川 ,调到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