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8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教育改革者要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墨菲定律说:“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在搞清楚风险之前,盲目快速推进只会把风险变成危险。  相似文献   
52.
回望洪堡     
"回望",用好听点的说法,叫历史回眸.而"回望"所寄,其实义蕴各异: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书生式感怀;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式惆怅;有"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失意者之慨叹;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改革者之激扬……笔端千种,意象万般,不一而足.此处言"回望",非发思古之幽情,计个人之沉浮,实近来思虑纠结所致.读薛涌的<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依其所言,中国大学还没有真正学得西方现代大学的精髓,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却并不知道一流大学的范本是什么.何以致此?一流大学真谛究竟何在?我们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问题萦绕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留学德国十四载的俞可博士来访,言及柏林大学建校200年,胸中郁积一时点燃.  相似文献   
53.
所谓"大院子弟",即建国以后成长在北京或各地方党政军机关大院的干部子弟。从新时期文学开始,越来越多的"大院子弟"形象出现在小说文本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大院子弟"形象经历了这样的嬗变过程:受害者——回归者——改革者——顽主。从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院子弟"形象在不断地丰富与拓展。  相似文献   
5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掀起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高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改革的激情寄托了人们对新基础教育梦幻般的追求。改革需要激情,改革更需要理性。当改革的目光聚集大洋彼岸的西方明,怦然心动地寻觅到与中国传统教育迥异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对欧美新教育的欣然向往,对传统教育的无比憎恨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55.
黄黎 《中国教师》2009,(18):28-30
<正>多年来,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早已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间出现了不少颇有创意的尝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改革者。然而,每一种新的方法常常只是针对一定的受教育者设计的,具体操作时也往往因为接受者的种种差异而不能广泛推行。不少学生依然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许多教师也还在  相似文献   
56.
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改革的历史,每个时代每片土地上,只要有人类的足迹,都曾闪现过伟大的改革者。人类的内心总有不可遏制的改革的冲动。改革冲动有的变为凌厉的风暴,  相似文献   
57.
在很多教研工作者和教师那里,对理想教学模式(或称教学范式)的追求是他们教研工作的重要目标,很多教学改革者也会把普及一种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模式当作他们的使命。教研工作者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总结规律,逐渐把一些有共性、可以普及的有益经验提炼出来,用教育理论作指导,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上课方式,这便是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8.
《青年记者》2007,(16):4-4
据《南方人物周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东方时空》以及屏幕前的白岩松都扮演了电视改革者的角色。但是在一个媒体逐渐商业化,平民意识逐渐崛起的时代,白岩松象征的改革者角色似乎正在淡化。不过,在白岩松看来,他一直都是“主流中的另类”,有一次,温家宝总理来节目组小范围座谈,让白岩松说一段话,他说,“领导要清醒,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全方位了解各种资讯,[第一段]  相似文献   
59.
孟文荣 《文教资料》2011,(16):18-20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对农村保持持久的关注和耐心的表达的作家之一,他从早期应景似的对农村人性、人情的赞美到今天独立探索当代农村将往何处去,在文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本文拟从贾平凹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农村改革者的形象,看贾平凹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0.
正"现在全国党政各界,有一句时髦的话叫作‘建设',不知老百姓最怕听建设这句话。然则就不要建设了吗?当然不是。几时自治的习惯能力养成了,政治的大路开出来,则建设自然而始,应有尽有。"自上世纪50年代受到激烈批判后,梁漱溟先生就被打入"冷宫"。年轻一代当年多从《毛选》五卷中毛泽东对他的如此这般批判嘲讽中,略闻其名:"梁漱溟反动透顶","你梁漱溟的功在哪里?你一生一世对人民有什么功?一丝也没有,一毫也没有。而你却把自己描写成了不起的天下第一美人,比西施还美、比王昭君还美,还比得上杨贵妃。"及至上世纪80年代初,梁氏刚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