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又是一个五月初五,还是在这个凄清、孤寂的泽畔,芳草又如约地展现几千年不曾改变的容颜。可你,去了哪里……还记得那个下午吗你,依旧是独自一人,依旧是容颜憔悴,愁  相似文献   
152.
名字与运气     
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年仅20岁的文天祥到临安应试。在“御试策”中,他针砭时弊,并且提出了改革方案,主考官王应鳞十分赞赏,称他“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后将他选为进士第七名。宋理宗看到名单后不禁眼前一亮:天祥!这不是天降祥瑞吗?当即把文天祥钦点为第一名,文天祥就这样成了状元。  相似文献   
153.
154.
汤雄 《兰台内外》2007,(1):57-58
听说原外交部长乔冠华就安葬在苏州的东山华侨公墓。我怀着对这位国际外交舞台上风云人物的敬意,捧一束鲜花向他走去。要不是当地文友的陪同,我可能找不到他的安息之地。因为墓地实在不为人注意,仅占地16平方米,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四周没有栏杆、供桌,更没有石狮、围墙,就那么一块一平方米不到的黑色大理石板,呈30度坡状横卧在地上,上面仅镌刻着:“乔冠华同志之墓”和他生前最喜欢的文天祥的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墨迹倒是出自我国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这位江苏盐城人氏,这位外交界重要领导人的骨灰,怎么安息在异域他乡呢?我问友人,友人答:是缘分。  相似文献   
155.
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有言:"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看到这些,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就是古代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吗?追溯历史的潮流,老子宣扬"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自在无为;孔子立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誓言;庄周主张"曳尾于涂中"的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屈原"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的高洁为后人崇敬;文天祥"天地有正气"的高歌至今仍被人们常常提起……  相似文献   
156.
《过零丁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四制)八年级上册】是宋朝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体质虚弱而夭折,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朝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为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强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辞拒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  相似文献   
157.
吕睿 《华章》2014,(28)
文天祥信仰随着泉籍侨民的迁涉在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广泛传播。笔者通过新发现的文物点来探究分析文天祥信仰的信仰类型和文天祥信仰中所固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并讨论弘扬文天祥的伟大节操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8.
杨帆 《兰台世界》2014,(1):14-15
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后,宋朝廷流亡于东南闽广一带.文天祥、张世杰二人在领导各地义军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文天祥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去联络各地义军,恢复宋室;而张世杰意欲沿海流亡忽略地方义军,最终导致了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159.
【中考原题】 作文(一):给自己一个拥抱 作文(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一张名片。例如,豪迈奔放是苏轼的名片,婉约清丽是李清照的名片,坚贞不屈是文天祥的名片……那么,  相似文献   
160.
1.知识目标:了解蒙古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及文天祥抗元的史实。知道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的基本史实。理解行省制度设置的重要意义和元朝民族融合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