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问题”的再认与消解,试图说明经济人出于利己动机的市场交换行为,能够促进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达到共赢的效果,力求揭示正确对待“亚当.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2.
十八世纪的西欧,商业社会渐渐兴起。由之而来的享乐风尚,使得公民的尚武美德逐渐丧失。鉴于此,斯密主张用职业化的常备军取代一手扶犁一手持剑的民兵。斯密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了常备军作为国防主力军在商业社会出现的必然性,并具体论证了常备军和民兵相比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和优势,以及在促进野蛮之地的文明化和维护公民自由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过他并不排斥民兵,认为在商业社会里,民兵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增强公民尚武精神以及制约和辅助常备军的一个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3.
斯密“贫困多育,富裕少育”说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提出的“贫困多育,富裕少育”的生育理论反映了近代以来人口增殖的实际状况。本文认为其理由是:第一,人类愈贫困,生育的自然状态愈严重,必然导致多育;第二,人类愈贫困,对劳动力的需求愈大,从而引起多育;第三,人类愈贫困,抚养子女的费用愈低,也会鼓励生育。  相似文献   
34.
兰洋 《教学与研究》2021,(10):47-55
马克思与斯密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钥匙.在一定意义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打破"近斯密性",进而透视古典经济学之内在矛盾的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以一种接近斯密的方式明确论述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进程,形成了他思考资本主义起源和本质的第一个理论范式.而在《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逐步揭示了资本的形式结构化特征,最终摆脱了斯密的"商业化"理论的窠臼.必须看到,这一过程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从一般意义上的分工逻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拓展,而是在马克思理解了资本主义的特殊性质之后所生成的真实的历史视域.只有在完成这一转换后,马克思才真正洞察到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假象化"本质和古典经济学的目的 论特征.  相似文献   
35.
“经济人”学说是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在法哲学的视界下,虽然这一经典理论向我们展示的是自由竞争时期市场机制下经济主体的秉性及其行为规刚,但它对我们建构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经济规范体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6.
严复翻译《原富》,表达了他对国家“求强”“致富”的强烈愿望。他通过译作,痛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指责中国封建统治者顽固保守,压抑初生的中国民族资本顺利发展。严译出版105年后的今天,中国正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重温这部被奉为市场经济“圣经”的《原富》和严复为此书所作的按语,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不失它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7.
亚当·斯密是苏格兰伟大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著作《国富论》集中体现了他的经济学思想。文章从其论述的高等教育思想为出发点,试图找寻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依据,并依照我国具体国情,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8.
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逝世。斯密不会想到,在其后200多年时间里,围绕他的争论从未停歇。《国富论》广为颂扬,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典籍。但在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眼里,斯密却不过是一个苏格兰的小海关工作人员,对重商主义略有浅见而已。而作为道德哲学家的斯密及其伟大的作  相似文献   
39.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斯密以其《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部巨著奠定了他在伦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历史地位,也正是源于这两部著作中对人性的论述所呈现出的不一致,才构成了“斯密问题”。通过“斯密问题”的诠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人”与“道德人”二者的统一,阐明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合道德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道德的支撑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40.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