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北新村小学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2):F0004-F0004
[基本情况]张家口市桥西区北新村小学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共有教学班24个,学生1500多名。学校共有教师73人,其中中级职称48人,本科学历31人,市级骨干4人、区级骨干15人。[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  相似文献   
12.
读书能够创造幸福,工人新村小学80.9%的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女。基于现状,学校成立了"新村书社",全力推进"童心悦读课程"建设,让校园成为师生幸福栖息的乐园。"幸福书架"打通了学生借阅图书的便捷通道;师生共读,开启幸福校园生活;晨光吟诵,打造独特亮丽的风景;家校联动,引导家长用读书传递爱。学校通过打造课程人物,让课程文化影响教师、家长、学生。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优质均衡的教育,让读书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有节律的事情,用阅读为外来务工子女撑出一片幸福的蓝天。  相似文献   
13.
底瑜 《中国软科学》2005,(10):42-50
在新世纪,人类反贫困的客观形势要求“行政主导型”扶贫方式向“市场主导型”扶贫方式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向“个体赋权参与发展战略”转变。因此,笔者相信,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必然从对贫困对象个体救济的“救济式扶贫”,经由对区域经济整体开发的“开发式扶贫”,再向赋权贫困对象个体主动参与反贫困的“赋权参与式扶贫”的方向转变,“赋权参与式”反贫困战略应该成为新时期反贫困的主流方案。四川省巴中市近年来的推行“巴中新村”建设模式就是“赋权参与式”反贫困方式在旧的反贫困战略中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在中国系统介绍和宣传新村主义的代表。新村主义所宣扬的田园诗般的美好生活对当时渴望改变混乱时局的国人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吸引了许多五四时代的进步青年,使得新村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在五四后的  相似文献   
15.
辛亥以前,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以《新世纪》和《天义报》为阵地鼓吹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学说,五四时期,在反思一战的基础上这一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韩国、日本是亚洲农村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的国家,而且与我国的农业、农村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借鉴韩国、日本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将对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福建省部分地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福建省农村新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新村建设,必须把握好农村新村建设的基本条件,通过典型示范,分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18.
细节的力量     
《新教育(海南)》2005,(2):14-14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极其丰富,新村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新村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科学合理地进行村庄农房规划,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相似文献   
20.
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实施的旨在推进韩国农村现代化的"新村运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韩国崛起的强大助推器。"新村运动"中,公共物品的供给颇具特色,主要表现在:运作良好的纵向一体化管理体制、切合农民需求的公共物品项目选择、中央和地方政府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坚持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这一切构成了广大农民支持"新村运动"的现实政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