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20世纪80年代以降,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持续流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与此相伴生的是我们对其“媚俗”的误读与滥用。从词源学入手探讨“媚俗”的内涵与历史流变,以政治媚俗与艺术媚俗为中心,着重讨论其形而上意义,以便还原媚俗总是作为现代人类一种境况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12.
小说精神是小说之所以为小说的东西。昆德拉认为小说精神是小说的灵魂,与科学哲学、道德和意识形态判断、历史和时尚等方面存在相异与交叉;小说精神是开放的,骑墙的,自由的,创新的,历史的,坚守的。  相似文献   
13.
或许是因为人们过于专注卡夫卡世界的幽深意义,卡夫卡写作中的笑与滑稽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或遗忘。在勃罗德为《城堡》撰写的出版说明中并未涉及,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美中不足的一点。昆德拉的几部论著都在谈论这个问题,要把“卡夫卡学”从社会学与宗教阐释的罗网之中解救出来,矛头直指始作俑者勃罗德,语气也几乎等同于审判。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艺术中两个不同的门类,在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是用音乐思维革新小说的杰出代表.音乐思维的运用不仅使昆德拉小说在表现形式上大胆革新,也加深了小说揭示矛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借用音乐的节奏,昆德拉在代表作之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对此加以分析,可揭示蕴含其中的昆德拉小说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于人们认识"主体"这一概念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尤其他的镜像理论影响更是深远。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昆德拉小说中的无知者与清醒者两种人物形象恰恰是异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真实映照。  相似文献   
16.
时间在流逝     
瀑布纵身于陡绝的悬崖,风筝高翔于深远的苍穹。时间发源于无尽的地方,终止于无穷的远方。而我们,不过以流逝来形容虚无缥缈的时间。时间在流逝,古有曹孟德慨叹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今有哲人感  相似文献   
17.
像我这样一个在学校里混过十来年的人,是不太爱看教育新闻和相关评论的,因为他们说的我都知道,再怎么惊悚、再怎么不可思议我也不奇怪,好像我是从地狱回来的一样。所以动不动拿"教育"二字来吓人来忽悠人,我是不会买账的。然而我却很佩服吴志翔的那些有关教育  相似文献   
18.
四百年远行     
朱金文 《同学少年》2009,(11):33-33
我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你,注视着你骑马持枪的傲然姿态和目光中透露的坚毅与沧桑。想起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我可以淡忘安东尼奥.高迪的建筑艺术,也可以忽略轻快的弗拉门戈舞步,却不会遗忘你,四百年前伟大的骑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先生。  相似文献   
19.
张运强  王彦飞 《知识窗》2013,(22):19-19
偶然间,我发现有位学生在偷看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恰巧我大学毕业论文就是关于这个捷克上空不羁灵魂的对话。我当堂即兴与学生谈论起自己心目中的昆德拉:"米兰·昆德拉,这位世人眼目中的大师,他文学生命的荣耀开始于巴黎,但他的灵魂永远走不出捷克——那座弥漫墨绿色彩、充满感伤韵律的城市。人们仰慕昆德拉自由的思想和翱翔的灵魂,但深深打动人的却是他字里行间弥漫的墨绿色——那是故土的温暖与他一路相伴……"在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学生告诉我:"老师,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挚爱主题来源于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情的定义。昆德拉对阿里斯托芬的说辞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并针对现代社会的挚爱与爱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昆德拉的思考实际上是对阿里斯托芬言说的一种衔接。不仅如此,昆德拉还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了阿里斯托芬言辞中所包含的挚爱理想的毁灭因素,对挚爱进行了怀疑。这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是否挚爱就真的不存在?同时,它也促使当下的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探究挚爱主题。此外,昆德拉还通过作品中具体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社会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