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0篇
  免费   3篇
教育   1583篇
科学研究   50篇
各国文化   99篇
体育   269篇
综合类   81篇
文化理论   27篇
信息传播   50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自从“一代文学论”及其证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不少学者认同之后,前贤时哲论述元明清通俗文学者日渐增多。但是,对元代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重杂剧、轻南戏,重戏剧、轻散曲,重套数而轻小令的偏颇。尤其对元人小令之“俗”专题系统论述者,并不多见。本文管中窥豹,试图揭开冰山一角,让大家领略一下元人小令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42.
《太原大学学报》2016,(2):80-84
庙会是中国城乡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明清以来晋北乡村庙会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明清时期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是庙会的兴盛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是庙会的衰落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庙会的复兴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是庙会的低迷期。  相似文献   
43.
44.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是明清徽商家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重视不仅深深植根于明清徽商及家人的思想意识中,而且在其日常行为中也有种种表现。他们之所以特别看重对家庭子弟的教育,既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推广、徽州地区社会舆论的推崇密切相关,更重要的则是与他们“亢身亢宗”的教育动机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45.
明代新安守御所考略──云南历代汉族移民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军屯移民问题向来缺少局部研究和典型分析。本文以实地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对明朝在滇南设置新安守御所之时间、原委、功能及重要历史遗迹等进行探索,揭示了一个地区军屯移民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6.
芜湖在明清时期即已成为江南的一大都会,正是商人及其资本有效运作的结果;同时,城市又为商人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空间和坚实的支持。二者互为因果,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47.
南戏与杂剧,这两种南北异地成长的戏曲,自宋元始,已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正是在宋元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了明清杂剧,因此除了承袭宋元杂剧的规范,明清杂剧在曲体结构、曲牌运用、表演程式、剧本结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南戏传奇的传统。本文从音乐方面粗浅地分析了南戏传奇对明清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廖建林 《红领巾》2005,(2):25-27,53
明清时期异军突起的徽商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积极支持和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灾荒救济等社会慈善事业.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徽商乐善好施的良好美德,而且为徽商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获利的空间,形成了徽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9.
赣州府立阳明书院创建于明嘉靖初年,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得以重建。该书院在兴国钟氏父子的主导下恢复发展,体现出官学化,同时强调道德教育与经世致用理念。随后,赣县刘景熙将其改制为赣州府中学堂,实现了从书院到学堂的成功转型,成为了赣南新学教育的开端。阳明书院的变革同时反衬出地方士人鲜明的本位属性,展示出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50.
曹莹 《现代语文》2006,(8):35-36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急剧上升,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四民秩序已被打破。《聊斋志异》中的《黄英》就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通过菊花精黄英与嗜菊如命的儒生马子才偶识,冲突,最终结合的故事,折射出明末清初思潮中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从中可以看出士魂与商才的联姻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