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2584篇
科学研究   176篇
各国文化   91篇
体育   186篇
综合类   94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74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373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傅云龙是晚清一位阅历非凡、著述丰硕、贡献卓著的人物,然而时过境迁,他的形迹渐被尘封,著述渐被遗忘,其人其事已鲜为世人所知。本文拟就傅云龙入仕游历及其《游历图经》做一简单梳理勾勒,以期有裨于晚清文学史料的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992.
最早关注到伍立杨,是他对中山先生的真诚与推崇,这使我从心底里引为知己。最重要的是他在散文上的卓然成就,他的笔下有一种令人神怡之美,犹如鬼斧神工的造化。  相似文献   
993.
《档案与史学》2008,(9):3-3
徐家汇藏书楼毗邻上海徐家汇商业区,由两幢漂亮的西式小楼组成。它在近代上海甫-一出现,就留下了独特的^、文历史印迹,而晚明文学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则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4.
笔者收藏中国近现代历史证章多年,有幸收集到晚清时期的上海会审公廨证章。  相似文献   
995.
近代中国优秀的外交家曾纪泽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历,为后人所留下了藏书楼"归朴斋",是中国近代当之无愧的私人藏书第一楼,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收藏文献达10万余卷,且种类丰富,价值突出,特色显著,令后人受益无穷,今人正在加强对其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996.
苏林静  胡荣 《出版广角》2018,(15):72-75
宋体字的形成丰富了中国古代汉字体系的内涵,在传承书法艺术审美意趣的同时,凭借其独有的"刀味"和蕴含的天然社会学意义,成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中极具代表性的产物.宋体字到明中后期发展成熟,并逐渐成为行业规范,这与其在古籍中所展现的适读性和匀整的版面肌理不无关系.明刻本中风格各异的宋体字呈现各式各样的版面特色,它所强调的规范与统一极大地提升了书籍的内在气质.时至今日,宋体字仍然被大众所广泛推崇,历久弥新,展现了国人深厚的国民文化与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97.
第一次鸦片战争溃败,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给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伤害。这一现状促使晚清士绅开始关注和思考关税自主权问题,从洋务派官员到维新派思想家,再到革命派领袖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不强调关税自主权的重要性。他们从自身视角出发,积极发表对于争取关税自主的主张,并为收回关税主权进行了激烈的抗争。  相似文献   
998.
《新闻界》2018,(8):30-39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公"自古至今都对中国社会多重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晚清为视点,试图思考"公"在早期国人理解报刊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层面。研究指出,传统"公"的观念渗透到了晚清报人理解报刊媒体的多个面向中,它也由此为彼时报刊思想的建构抹上了一层道德底色。具言之,早期国人对报刊角色的伦理定位、新闻实践的伦理界限、言论自由的伦理边界以及报刊工作者的个人修养等问题的叙述,都呈现出"秉公去私"的道德特性。文章认为,此般在"公"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报刊伦理认知长期不乏其影响,值得进一步探查。  相似文献   
999.
王君  张晓锋 《传媒观察》2023,(12):114-120
无线电是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最早表现形式是无线电报。本文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人对无线电技术引进的历史,试图探讨:无线电技术是在何种社会环境下传入中国?引入后国人是如何认知与接受无线电?研究发现,无线电最初是被国内报刊当作一门时下新兴的、具有多重功能的西学先进技术予以介绍。待至1905年,清政府为防西方列强“阑入”,主动引进无线电报设备,并小规模地应用在军事领域。无线电旋即从一种西学观念转变为传递军事信息的手段。辛亥革命之际,无线电技术在战争中发挥出重要的情报传递作用,并从军事信息向新闻信息领域扩散。至此,无线电成为报刊报道新闻消息的“中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从明、清人对属相同对象的明词的不同反应得出“词亡于明”之亡与评判者的观念相关,进而深入到历史语境当中厘定出使明词亡掉的三观念: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浙西词派的“醇雅”、常州词派之“寄托”。并对当今的明词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