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杨贤江从青年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着手分析青年时期的特点,提出青年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自身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他通过论述 "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的意义,将时代精神纳入教育中,高屋建瓴对青年教育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52.
杨贤江(1895-1931)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推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众化。杨贤江与各种教育思潮展开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持《学生杂志》等刊物,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推动广大青年追求进步,投身革命;撰写《教育学ABC》和《新教育学大纲》等教育学著作,积极向青年宣传唯物史观;译介苏俄教育学著作,为先进中国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提供了途径。通过研究杨贤江对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大众化的贡献,从中得出若干启示,以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3.
54.
1925年冬天,当少年中国学会全会骚然、不可终日……自动解散后,邓中夏才以再见于战场的话语,终结了他们的友谊,并终结那携来百侣、书生意气、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风华岁月。  相似文献   
55.
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高度重视教育这种"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他在论述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时,特别强调经济对教育的"支配作用",认为经济从根本上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以及人们接受教育的权限和内容。还专门探讨了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第一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主要通过培养社会生产的劳动力得以实现,而教育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无条件的,必须以相关社会条件的满足为前提。杨贤江的教育经济思想在他那个年代是"未经中国人道过的新说",具有理论开创性,至今也不失其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6.
畅贤江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精英的代表。他从学生时期起,就能严格自律,自发奋勉,是一个“志趣高远,品学皆优”的好青年。他在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民主理想、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了高尚的节操。他在吸收、传播西方与苏联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现代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做了创造性的工作。他既是后人研究的对象,更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57.
经济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反作用于经济,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和独到性的见解。他进一步全面分析了教育与经济关系失衡所导致的教育问题及矛盾,并概括出这些误区呈现出的特征,深化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58.
杨贤江的图书馆思想,是从教育出发,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效。杨贤江认为,图书馆的利用和儿童图书馆的经营,都应符合教育的需要,图书馆要成为教育的"利器"。  相似文献   
59.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虽然年轻早逝,但著作颇丰。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珍惜光阴,发愤读书,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丰富全面,论述精辟的学习思想体系,他对学习目的,学习作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与态度作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他的学习思想对当今仍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0.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1895年4月11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下垫桥,名贤江,字英父(英甫)。1921年,受聘担任《学生杂志》编辑,着手对《学生杂志》进行改革创新工作。1928年撰写成《教育史ABC》,1929年完成《新教育大纲》,1931年因患病于日本逝世。其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