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终身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提高国民素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也是其最有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部分.杨贤江主要是从德、智、体三个方面来论述未来公民(青年)的国民素质思想的.  相似文献   
62.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理论是科学的教育原则,符合教育规律的系统完整理论。这一理论与当今青年成长发展、教育改革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当代具有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3.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一位出色的编辑家,《学生杂志》因他的努力而闻名大江南北。杨贤江的编辑工作与革命工作是相得益彰的,与时俱进、以读者为本并坚持正义是他编辑思想的主要表现。杨贤江的编辑思想和实践对今天的编辑工作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4.
杨贤江和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杨贤江是一位和日本有着较多联系的教育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杨贤江和日本的关系有助于中日教育比较、中日教育交流等方面研究的开展,考察杨贤江在中日交流史上所做的贡献,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他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65.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1895年4月11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下垫桥,名贤江,字英父(英甫)。1921年,受聘担任《学生杂志》编辑,着手对《学生杂志》进行改革创新工作。1928年撰写成《教育史ABC》,1929年完成《新教育大纲》,1931年因患病于日本逝世。其短暂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66.
杨贤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提倡职业教育,改革普通教育,强调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从教育本质上论述了教育的职业性。这些思想仍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7.
杨贤江是我国20世纪初的革命者、教育家,党史中的师者。一生致力于青年教育,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创立了“全人生指导”教育理论。他说:“没有‘指导全人生’的观念存在,可以说是畸形的或蹩脚的教育。”通过对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内涵解读,回答新时代培养什么人,如何从学校组织结构上协同育人。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全人生指导”育人角度给学校的组织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8.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全人教育”学说体现出的体育思想与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中体现的体育思想在各自的国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他们体育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没有得到体育学界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小原国芳与杨贤江的体育思想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发现:虽然因哲学基础的不同,小原国芳在宗教观指导下的体育思想有一定消极成分,而杨贤江的体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上进,但在相近的时代背景下,他们2人都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并着力于学校体育改革;他们都比较深刻理解了竞技体育的价值内涵,强调正视竞技体育的作用;他们都注重体育的对外学习与交流.他们这些优秀的体育理念和实践对当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及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仍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希望藉此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69.
畅贤江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精英的代表。他从学生时期起,就能严格自律,自发奋勉,是一个“志趣高远,品学皆优”的好青年。他在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民主理想、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始终保持了高尚的节操。他在吸收、传播西方与苏联教育理论和探索教育现代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做了创造性的工作。他既是后人研究的对象,更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70.
教育在生活的需要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它走出"婴儿期"走进"少年期",从原始社会迈入阶级社会之后,却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逐渐异化.时代在呼唤教育的回归,变质的教育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在更高程度上回归本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