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1篇
教育   310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01.
凌朝霞 《中国德育》2006,1(11):91-93
悉尼大学是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大学,是澳大利亚“八大高校集团”的成员之一,也是一所享有盛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她的声誉来自于她所培养的杰出学生。悉尼大学的毕业生中涌现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四位澳大利亚总理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杰出人才不仅仅是各领域的专家,更是有思想、有德行的人。悉尼大学的德育有其独特之处。一、向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提出明确的道德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302.
高考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 近日,《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出炉,课题组通过核查"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的杰出人才发现,在"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而在学术领域,中国两院院士、外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奖人等专家名单中,均没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在"杰出政治家"中同样也没有高考状元.  相似文献   
303.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大多通过竞争性渠道获得。科研经费分配依据什么原则,是重成果(科研生产力)还是重名望,是关系到国家有限的科研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分配、高校科研发展定位的重大问题。本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发现在高校竞争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经费分配上,名望的作用显著大于科研生产力。  相似文献   
30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和模式才最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305.
一年前,科学老人钱学森离我们而去。他生前就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提出诸多疑问,集中表述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时间,引起社会关注,议论纷纷,聚焦于教育弊端和教育改革,甚至有一些教授上书教育行政部门,再次强调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306.
钱夙伟 《云南教育》2010,(24):24-2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科学界泰斗钱学森虽已离世,但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至今无解。在人文艺术领域,同样弥漫着中国式的“大师焦虑症”。很多人在问: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复兴的时代里,能够与前辈比肩而立的新一代大师却千呼万唤出不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307.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仲林教授要我为他主编的<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一书写几句话,同时纪念张岱年先生百岁诞辰,不料"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亦于近日辞世,我很自然地把这三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来思考,中心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308.
王怀兴 《中国教师》2010,(23):22-23
<正>钱学森先生曾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我一直默默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我认为杰出人才最重要的品质是创造力。  相似文献   
309.
论一流大学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国一流大学的口号,是国家领导人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上发出的号召。10多年以来,关于一流大学的口号成了教育界的口头禅,各种高端论坛召开过多次,论述这一问题的文章多多,甚至出版了数本专著。各重点大学争一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毫不讳言地说,究竟什么是一流大学,恐怕许多人并没有弄明白。原因就在于人们回避了某些敏感的问题,不敢触及到一流大学的本质,即一流大学的理念和功能定位。作者不揣冒昧,愿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希望摆正建设一流大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310.
不久前,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公开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人的最后遗言,大多是无所顾忌的。因而,赵丹讲真话,说管得太多了,文艺没希望。巴金讲真话,希望反思文革,建立文革博物馆。钱学森的教育“天问”,则说出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