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1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牛肉是水浒好汉们的最爱,讲究花糕也似好肥肉,壮硕劲道;羊肉就显得雅驯些。因此,羊肉既没个性又有个性。没个性,在于此物性甘而温,不至于被人鱼生火肉生痰格物致知地研究阴阳生克,也鲜有女孩子吃了点羊肉就跟沾海鲜似的过敏到近于毁容然后痛哭流涕。而且羊肉上及天子之席,下到贩夫走卒都能吃,不像鱼翅海参,局限性大。  相似文献   
82.
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朱子哲学的特质。朱子“格物”之学,其物理层面的意义从属于生命之理,而生命之理是贯通物理的。把人放到生命的共同体的关照下去体认事物之理,是朱子“格物”之学的独特之处。由此生发的具有深层生态学意义的“格物说”,要求人们视万物(包括人类)为自然界生命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求知物之“至理”即“仁理”,由客体回归主体,以达到主客内外之至善,从而实现仁者爱物,“无一物不被其泽”的普遍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83.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安徽石埭人周太谷创办,曾活跃于山东、江苏一带,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创始人周太谷及各代传人在前人基础上对格物致知进行了阐发,自知生、养生、全生三个层面上形成了本派格物致知说的生命本位特色,丰富了传统格物致知说的内涵。太谷学派格物致知说,不仅在内涵上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在理论上也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提到了生命哲学的更高层次。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4.
朱熹对格物致知这一概念做了具体展开。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心通过即物穷理的活动,并经由一日一格所得到具体事物之知的积累最终达到对最高天理的认识,达到豁然贯通。朱熹使格物致知这一哲学概念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明确了知识的三个问题,即知识的对象性问题、知识的等级次第问题以及格物致知的统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85.
真德秀理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德秀是南宋中晚期著名的理学家,由于他政治活动频繁,地位突出,对理学的复兴和正统地位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真德秀的阶级立场入手,对其心学情结、格物致知、仁心为本等思想做以简要论述,并着力论述真德秀在理学政治化道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力求大致描述出真德秀理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86.
陆九渊“发明本心”和王守仁“致良知”德育宗旨既重道德意识涵养,又重道德活动实践,把察识其“心”与存养“良知”连于一体,以伦理约束、道德修养来代替强权束缚和宗教迷信,展示出宋明新儒学的风格。陆九渊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的格物致知方法,王守仁则提倡“知行合一”的方法。陆九渊提倡“六经注我”的为学观,王守仁则提倡“内求吾心”的为学观,他们认为儒学经典本身不能构成人生价值的终极根源。陆王心学对突破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束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造成了束书不观而空谈心性的为学陋习。  相似文献   
87.
古人的智慧     
正~~  相似文献   
88.
139年前,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先驱们在创办书院时取"格致"为名,其意义何其深远。"格物致知"出自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儒家宏大抱负的起点,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格物"、"致知"位列八目的前两位,强调了其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与之相呼应,当年格致书院的课程原则汲取了"经世致用"的内涵,可谓目标明确、含义深刻。"经世致用"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  相似文献   
89.
宋代疑经改经思潮的影响、朱熹建构自身理学体系的需要及朱熹个人对《大学》的精深研究,成为了朱熹对古本《大学》移文补阙、分经别传的历史条件。朱熹《大学》改本的刊行,奠定了《大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典地位,推动了《大学》在后世的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90.
牟海荣 《今日教育》2013,(10):52-5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报告中的—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眭,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基于这篇文章清晰的思路,鲜明的观点,我设计了教学初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