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上世纪20年代末的打浦桥一片污秽,南面是华界,北面是法租界,下面是一条终年流淌着污浊黑水的臭河肇嘉浜。打浦桥日晖里(今瑞金二路409弄内)是一条旧式石库门弄堂,是穷学生、穷作家的自由世界。就在其间的41号内,田汉和母亲、第二位妻子黄大琳、儿子、三弟、五弟和友人黄素同住这里。楼上是住家,楼下是客堂,来来往往的人极多,有的排戏,有的闲坐,有的拉胡琴,有的唱歌,有的看小说,非常的热闹。没有太多人知道,这里是南国社的发祥地……浪漫青年的乐园说起南国社,不得不提及创始人田  相似文献   
12.
欧阳予倩作为中国近现代戏曲改革的代表性人物,积极从中国古典名篇中进行情节摘选,不仅把孔尚任名剧《桃花扇》改编成京剧、桂剧和话剧进行舞台演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多角度尝试,还根据唐代诗词《长恨歌》中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走向,创作了戏曲剧本《长恨歌》。在改编过程中,欧阳予倩保留了原著人物、情节、结构等的有机组合,将戏剧改编和时代需要进行融洽,在具体的文本改编中,体现个人的艺术表达,满足当代观众的接受水平。在新剧《长恨歌》中,欧阳予倩通过截取故事的几个重要场景,突出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着意表现反抗奢贵君王的气节,在表现安禄山精神气质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小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为古典戏剧的现代改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话剧的开山鼻祖欧阳予倩,是戏剧教育家和戏剧运动的倡导者,被文化艺术界尊为文化大师。其子欧阳山尊今年93周岁,自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杭州五月花剧社算起,从事话剧艺术长达75年之久,是一位多产精品的导演,一位声望极高的戏剧艺术家、活动家和教育家。他创作导演的剧目颇多,离休后仍以满腔热忱和激情关注话剧,创作不断,提携后人,甘为人梯,被人称为“一匹不知疲倦的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欧阳予倩的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探讨,从欧阳予倩的戏剧思想、戏曲改革观、戏剧创作和桂剧改革等多方面对近十年来欧阳予倩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今后欧阳予倩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欧阳予倩作为新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于抗战期间,两次旅居桂林。旅桂期间,对桂剧投入极大热情,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旧剧改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欧阳予倩是桂林最为活跃的戏剧家,也是国统区戏剧救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强调戏剧改革的重要性,积极培养戏剧人才,整理传统剧目,创编新剧,改进排练和表演方法,开创了桂林文化救亡的新局面。桂林的戏剧改革推动了抗战文化的发展,具有全国性意义,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欧阳予倩将他一系列桂剧改革的理论与主张融合于具体的实践中,这种尝试实际上贯彻了“改戏”、“改人”、“改制”三并举的方针,这种对旧剧全方位的改革经验为后来新中国戏剧改革所运用。可以说,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卷二十九著录《黄麞歌》“黄麞黄麞草里藏,弯弓射尔伤。”诗序:“如意初,里中歌黄麞。后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陷营州,则天令总管曹仁师、王孝杰等将兵百万讨之,大败于硖石黄麞谷而死。朝廷嘉其忠,为造此曲,后亦为舞曲。”(中华书局,1960年,页423)交代了此诗本事及流变,是珍贵的唐代乐舞文献。研治舞蹈者对黄麞舞的舞姿、风格及意旨常有阐发,欧阳予倩《唐代舞蹈》:“这可能是一个表现战阵,歌颂勇士的乐舞,由于舞姿雄健,故列入健舞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页118)可惜的是,未见学者追索过黄麞舞演出简史、意象内涵及象征意义,试考述名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欧阳予倩的话剧创作入手,简析了独幕喜剧《屏风后》的整体结构、人物配置,并通过与英国18世纪启蒙主义剧作家谢立丹的五幕喜剧《造谣学校》的比较分析,指出,《屏风后》的构思,直接受到《造谣学校》“屏风场面”的启发,《屏风后》无疑借鉴了欧洲世态喜剧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而这种对域外文学艺术的借鉴,是一个民族在创造新文学时不可避免的现象。文章认为,同一种艺术方式成功地运用于表现不同地域或民族的生活,这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柳和城 《出版史料》2006,(3):98-103
中国话剧始称新剧,清末民初曾盛极一时。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把新剧的创始到衰落分成三个阶段:1907~1911年为创始时期;1912~1917年为发展兴盛时期;1917~1924年为日趋衰落时期。①第一阶段时连演出广告都极少,报刊评论也不多,更不要说专门的新剧刊物了。当新剧进入第二时期后,随着演出的繁荣和社会影响的扩大,在新剧的发祥地上海,一些文艺期刊纷纷刊登有关新剧的文章和照片。接着又涌现出一批专门期刊,《新剧杂志》一马当先成为中国话剧第一刊。创办宗旨与阵容1913年,在上海的两个美国人依什尔和萨弗以亚细亚影戏公司名义请经营三、张石川、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