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79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41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6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2009年4月30日,国际乒联按惯例在世界锦标赛期间召开了代表大会,选举出2009-2013年的国际乒联领导机构,决定了2012年世界锦标赛的举办地点等事宜。  相似文献   
32.
傅璇琮 《寻根》2015,(1):82-83
我和周常林先生相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工作,当时小组组长为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先生,我被聘任为秘书长,负责实际工作,当时曾着手编制小组的"八五"规划。周先生当时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前身)的社长。一天,他来京商议工作,于是我们在中华书局的会议室面谈。他建议拟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合作,计划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科技文献,按现代科学分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出版。我觉得这是各省已报项目  相似文献   
33.
汉碑的价格     
周岩壁 《寻根》2013,(6):94-97
一 刻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但为死者在墓前树立的记其生平的碑碣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开始大量出现的。赵明诚在《金石录》卷十四中曾说“(汉)安帝(107~125年在位)以前碑碣存者无几”。其原因主要是直到安帝时,社会上还未形成为死者立碑的风气。  相似文献   
34.
回应权是新媒体时代公众人物维护自己名誉利益的重要权利类型.未来回应权的塑形,应把握回应权彰显的双重伦理价值,适当扩张回应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在适用对象上,弱化对事实陈述和意见表达的区分,明确回应权的具体适用规则和法律责任,并将回应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置于未来的民法典人格权编中.  相似文献   
35.
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348-349页。  相似文献   
36.
这个月的27日,伦敦奥运会正式开幕。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况,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那年,我刊特别开辟了“奥运冠军与钓鱼”专栏,讲述了我国多位奥运冠军的钓鱼故事,以烘托北京奥运会的喜庆气氛、本期,我们特别将本刊名誉主编万伯翱1997年发表于《中国体育报》的,描写邓亚萍、乔红、李小双等奥运冠军钓鱼故事的文章摘发于此,...  相似文献   
37.
在报道政法系统的题材时,发现有的记者和通讯员常有用错法律概念的现象,引起法律工作者的质疑,使当事人产生歧义,也易使报道对象名誉受损,给读者造成法律误导,影响宣传效果。笔者多年担任公、检、法、司等战线记者,从来稿中发现用错法律概念的现象不少,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8.
良心是一种使人遵守道德的无负作用的力量,而名誉则是一种使人遵守道德的有负作用的力量。所以,亚当·斯密称名誉是可能出现错误的“直接审判”,而良心则是从来不会错判的“高级法庭”。  相似文献   
39.
名誉是对于人的道德品质、能力和其他品质(名声、荣誉、信誉或身份)的一般评价。名誉在实质上反映了特定人同社会之问的现实关系。名誉权则是保护这种正常关系不受非法侵害的一种权利,即指民事主体就自身属性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人格权。名誉权以名誉作为客体.具有专属性和非财产性。专属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公民和法人,二是名誉权是不能继承或转让的。非财产性是指名誉权保护的是主体的一种精神利益,即非财产利益,名誉的好坏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利益的好坏。  相似文献   
40.
从富士康一案看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艳锋 《新闻窗》2007,(3):19-20
从2006年8月28日到9月4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再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经媒体报道后,这起天价索赔案迅速引起舆论高度关注,以至成为全国性的焦点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