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940篇
科学研究   70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朱卿 《钦州学院学报》2007,22(1):125-128
民事证明责任倒置是证明责任分配一般原则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的产生与社会进步,人类对公正、正义等价值的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证明责任倒置是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统一,是实现诉讼效益的保障。它的存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2.
人的自然存在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对人的自然存在的保护应该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应承认精神权的独立性.精神损害是以精神权为侵害客体的民事侵权的必然法律后果,而不是侵害其它权利的民事侵权的偶然后果.区别侵害精神权的民事侵权和其它民事侵权,使其成为独立的民事侵权种类,有利于精神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3.
叶反修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37-38,40
对犯罪分子执行财产刑与要求犯罪分子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偿还民事债务,有时会发生冲突,此时应遵循民事责任优先原则。民事责任优先包括民事赔偿优先和民事债务优先两个方面。从理论基础看,民事责任优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适用民事责任优先原则时,应高度重视适用的程序。  相似文献   
34.
本通过对“法治”的本质含义的分析,结合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及法律的正当程序的探讨,阐述了公民的接受裁判权的实质;并以我国审判实践中的民事立案规则为例,对司法实践中对公民接受司法裁判权的妨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构想。  相似文献   
35.
我国现行民事检察制度之具体运用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确立的检察监督制度,限制了检察权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有效行使,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及保证诉讼公正的要求.完善民事检察制度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拓宽检察监督的范围,增加民事检察监督的方式.  相似文献   
36.
民事举证责任制度是为弥合理性有限和法的整体性之间的非连续性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这种制度是人们为追求社会的法治状态所作的一种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37.
民事举证责任的分担又叫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当事人负担举证责任的范围,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是民事基征责任的核心  相似文献   
38.
为纠正已生效的错误裁判,实现实体正义,需要设置审判监督程序,消灭原裁判的既判力,并重新确定新裁判;而为维护法制安定性和司法权威,又要求维持裁判的既决效力,确定的终局裁判才能解决纠纷,实现正义。因此,审判监督程序与既判力制度在表象上形成一对矛盾冲突,但二者实质上是统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司法公正。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设置,为追求实质正义,过多牺牲裁判稳定性,危及裁判既判力,造成审判监督与既判力制度表面冲突凸显,而内在衡平机能降低。  相似文献   
39.
不实言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提高公民尤其是媒体记者对不实言论的鉴别能力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放纵不实言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不实言论都必须通过行政、刑事手段进行打击(民事侵权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尤其当言论涉及公共事件或批评公权力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0.
中国古代民事证据法主要体现为判例及司法官员的论述,现代证据法中的多数证据方法在当时都已出现,书证和人证是民事证据中最重要的两种。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的方法也较合理。与刑事证据法相比,民事证据法存在着立法简单、举证责任的分配多样化、证据受重视程度不足等现象,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民事诉讼本身不受重视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