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2篇
教育   227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吴进 《江苏高教》2013,(1):132-133
文章透视了当前大学生的若干功利主义行为,对其成因进行了伦理审视,提出矫正大学生功利主义行为的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2.
龙清萍 《成才之路》2009,(15):88-89
一位歌唱家能够演唱民族歌曲在国内获得大奖,又能以西洋歌剧咏叹调获得国际比赛的大奖,这在国内歌唱界是不多见的,吴碧霞就是这样一位横跨两种演唱风格的歌唱家。她的成功.将中西方声乐艺术之间的隔阂打破了,以往被认为无法同时完整体现的这两者,在她的身上实现了科学的交融。希望通过对她的简单研究,看到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的前景,以完成在中西方声乐艺术之间找到不断完善的平衡,让吴碧霞的成功不会停留在一个人的“奇迹”。  相似文献   
143.
英语成语是英语不可缺少的部分,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相通互补,形神合一,学好英语成语,不但需要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文学历史知识,才使它更放异彩和芳香.  相似文献   
144.
依内容来看,苏轼的题画诗可分为从实境到画境、从画境到实境、画境与实境交融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看到苏轼创作题画诗的真正动机,即画境为实境服务、实境主导画境,从苏轼的题画诗可以看出,其诗画相通理论有三方面的内容,即描摹物象相通、风格相通、构思相通,结合北宋画家所处的历史语境,我们可以得出苏轼诗画相通理论的本质意义在于提倡绘画的人文素养,即用诗的意蕴来“拯救”画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45.
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主题歌中最突出的一句歌词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但我们应该看到,这句话颠倒过来说却不一定成立,实际上,“得天下者未必得民心”。  相似文献   
146.
自社会建构主义诞生以来,它就以激进的姿态挑战科学哲学,与科学实在论处于尖锐的对抗与冲突之中。然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在本质上承袭了科学实在论的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这种承袭使它无法摆脱传统科学哲学的困境,其批判的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了自然/科学实在论,造成了批判者与批判对象的"两极相通"。  相似文献   
14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历代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而超越历代送别作品之处,在于对视角范围的集中描写,并由此而表达出李、孟二人的深厚情谊,其深厚情谊的内在相通因素有相貌脱俗、侠肝义胆、政治理想、淡泊金钱四点。  相似文献   
148.
结合秦末汉初的历史背景,从刘邦项羽二人在政治道路、谋势谋子、民心士气、品德修养和都城选址五个方面的区别考察刘项二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及其阶级基础,对楚汉战争的胜败原因进行阶级分析和科学评价,从而得出结论:代表人民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9.
孙莉 《科学学研究》2007,25(4):591-597
认为在当今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且同时作为由社会和国家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深刻影响现代社会之时,科学技术除作为以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为语境的文本存在外,同时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这些文本的语境存在,赋予这些文本以意义,因而,其与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制度性、程序性和技术性调控机制的法律之间这种互为文本和语境的关系,以及作为其表征的二者间相通与互异、互动与受制的复杂关系就当同时进入科学学和法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