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溘死"和"流亡"在《离骚》中各见一例。"溘死"今者释义多为"忽然死亡";而"流亡"释为何义,古今学者莫衷一是。然观文章前后之意,联接"溘死"、"流亡"的"而"应作顺接连词。"溘死"与"流亡"应为逻辑顺序关系,不宜为并列之序;且屈赋另亦三次出现类似句式,"流亡"皆为同义。联系屈子人生理想及其诗句,"流亡"应释为"随流水消逝"。  相似文献   
12.
麦家是著名的作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谍战书,他的书被翻拍成电视、电影,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2008年,麦家还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文学奖,在文学界有很高的声望。如今是浙江省作协主席的麦家,他小时候啥样?他又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作家的?  相似文献   
13.
流亡状态下的个体把追寻自我的认同作为生命的本能,但认同的过程必然有其复杂性,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就呈现出个人核心的单向认同、价值核心的双向认同和双重身份的去核心认同三种身份认同模式,这些认同模式象征性地反映出米兰·昆德拉对现代性社会下的时代和个人身份的认知状态。  相似文献   
14.
牛汉     
  相似文献   
15.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农历四月初八,文天祥来到温州江心屿。初夏的温州,气候清爽,草木滋润,正值好时节,但文天祥的心情却坏到了极点。作为宰辅级大员,这次出现在温州显得突兀而狼狈。文天祥是从元军大营中逃出来的,满身的血污说明了虎口余生的凶险。不过更令他焦虑的还是国事之危。临安政府已然投降,虽然各地有义军坚持抵抗,但在蒙古重兵碾压之下,纷纷溃散,眼见大宋即将全境沦陷,流亡君臣退无可退,他忧心如煎。  相似文献   
16.
上海犹太流亡杂志《论坛》中的文学文本与文化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亡上海的犹太难民曾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例.这些报刊通过讨论交流将移民凝聚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有意识地或在无形中塑造移民的文化自立意识,以补偿由纳粹迫害带来的身份丧失.文章从符号运动的角度,通过具体分析德文杂志<论坛>上发表的文学文本及其中的符号间相互指涉,揭示这种文化身份建构的一些重要侧面,从而为理解上海犹太难民在流散处境中展示的精神努力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文学评论喜欢从“美国梦”的角度来解读《推销员之死》以及威廉洛曼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悲剧,而本文试图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大的文化框架中去重新申视,旨在提出该剧是在本源意义上解读犹太民族存在的符号。  相似文献   
18.
流浪与流浪文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荷马开始历经数千年写作界的深情关注到了20世纪,劳身心之苦的经验感受和见多识广的知识阅历作为流浪的外在表现形态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千年写作文化积淀的“流浪意识”并没有在写作者身上消失,而是以更多更复杂的形态表现了出来一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游历行为依然普遍存在,习惯上称为“行万里路”;二是行为个体在无目的漂泊中,一种与个体或群体存在处境和精神处境相分离的生存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笔者管它叫“精神流浪”;三是群体或种族在“失根”状态下,因被同化及精神本源的失却而凝积为一种隐蔽的社会无意识状态,我称之为“种族流浪”;四是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远离主流文化中心自我放逐至边缘处境,理论界定义为“流亡”。本文就此四方面的代表作家及文本试作简略举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南宋流亡文学在民族的灾难、耻辱和转机中诞生。南宋流亡文学所具有的思想意义是:弘扬了民族气节,声讨了卖国投降的罪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警戒了偏安偷生者。其艺术特色是:豪放与婉约相结合,呼号与讥讽相结合,雅正与幽默相结合,随笔与述古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朱舜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为抗清复明历经千辛万苦,在随郑成功北征南京失败后,为不当"虏民",以六十岁高龄流亡日本.在渡日的23年中又衍绎了他人生中最灿烂的篇章.几百年来他的事迹在日本民间广为传颂,他的纪念铜像受到日本国民的敬仰.这样一位人物,在他的出生故土却知之者不多.为了让更多的国人了解朱舜水其人,还他应有的地位,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他忧国忧民并为之奋斗的生平以及流亡日本的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