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消息源探源     
本文认为,消息源的使用必须遵循信用评估、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归属五原则;对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应加倍谨慎;对匿名消息源的保护,需要从职业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做更多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化名”的身影,它是媒体出于特定目的,在新闻中不出现相关人员的真实姓名,而用其他符号代替的一种现象1。除了常见的在假名字后注明“化名”,它还有很多其他表现形式,比如“姓氏+某”、“消息人士”、“业内人士”等。新闻作品使用化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明确规定,一些报道中媒体  相似文献   
13.
2014年第二季度末,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57%,至4.38亿。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各类媒体都不得不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据笔者统计,微信公众平台从2012年8月开放至2014年10月,包括如《人民日报》等63家中央级、省级、市级党报中,有59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占总数的93.6%。其中,4家  相似文献   
14.
讲点规矩     
刚迈入2015年,新闻界——以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包括各种媒体人的媒体界,事儿仿佛特别多。影响较大的,要数上海跨年的外滩踩踏事件和深圳晚报的姚贝娜报道事件了。前者,因着地点和时间本身影响就够大,后者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引起太大的影响,但也搞得满城风雨,原因盖出于对事件有关信息的传播。现在,"吸引眼球"、"内容为王"已成为一般老百姓都会说上几句的普及型"专业用语",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日报》、《京华时报》、《深圳特区报》和《晶报》为样本,探讨我国报纸微博消息源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报纸属性会影响微博消息源的使用频率,但这一假设的效应量很小;新闻发生地会显著影响到微博消息源的使用频率;报道的软硬之别与微博消息源的使用频率之间也有显著相关性。在丰富消息源研究的同时,本文某种意义上显现的是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中遭遇新媒体时所采用的大致策略与运作规律,如,边缘突破,从边缘化、正当化到常规化。  相似文献   
16.
消息源是一篇调查性报道的地基,消息源的使用应该遵守"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规则,消息源使用是否恰当也折射出记者职业素养状况,是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一把量尺。本文以《南方周末》调查性报道《谁成就了肖传国》为个案,通过对该文消息源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管窥我国调查性记者的职业意识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探讨记者与消息源之间由于需要、立场、观点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而形成合作、矛盾、冲突等复杂、多变的关系形态,分析不同形态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旨在增进对新闻传播活动最先形成的这一重要关系的认识,促进两者关系有序、得体.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中消息源匿名面临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之间、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道德与法律等多重冲突。以"不伤害"原则和言论自由权、人格权和知情权标准作道德选择,记者慎重使用、编辑严格把关、媒体建章自律、开展行业评议、完善道德和法律规范是规避风险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闻隐匿权是媒体及工作人员为消息源保密的权利,即未经消息源同意,不能把消息源透露给第三方而承担的一种义务,作为一种新闻法或新闻职业道德的理念一直为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思想家所追求。但是,隐匿权所包含的双重性,又使它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争议性的问题,要从法律和道德层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20.
在借鉴美国培养财经记者模式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在《财经新闻报道和写作》课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能力的重视,通过案例教学把财经背景知识和新闻素养结合起来的可行性以及传授查找、联系财经新闻消息源的方法和技巧的必要性。经过上述途径的尝试,提高了《财经新闻报道和写作》课程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