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5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xblue2007@hotmail.com问:我的孩子4岁半,夜里经常做梦,有时说梦话,有时大哭大叫。请问,这是正常现象吗?如何减少甚至杜绝这种现象?答:不知道这种情况发生时孩子的意识是否清醒。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是逐渐发育成熟的,在发育不完善的阶段,他有可能出现夜惊的表现。如果属于这种情况,随着孩子年  相似文献   
52.
谈及《简·爱》,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罗切斯特与简·爱之间刻骨铭心的曲折爱情,以及简·爱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大胆追求独立人格与男女平等权利的精神特质,而对于小说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伯莎.梅森则明显忽略、漠视甚至误解。文章拟从疯癫而又清醒、角色定位与人物原型、人物塑造的特定意蕴等方面入手,尝试解读这一重要而又特殊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是一个多种形象的复合体:是患病者,是怀疑者,是发现者,也是批判者。与狂人形象所具有的丰富内涵相一致,小说也同样有着深厚的主题意蕴,其中饱含着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交织,绝望而又反抗绝望的倔强与坚持。  相似文献   
5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在政治上清醒坚定、在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中经得起考验。  相似文献   
55.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56.
老姜 《陕西档案》2009,(6):56-56
“吾日三省吾身”,是古训,作为一个清醒的档案人确有反省的必要。但这并不要求我们事事省察,这样太累,只需随便观察一下我们自身和周边的一些习惯性说法和做法,并从中拎出几条,认真思索一下,就能达到反省的初衷。但为啥还要反省呢?听我慢慢道来。我概括为“三个不断”。  相似文献   
57.
《青年记者》2007,(9):21-23
主持人:媒体让杨丽娟“火”了,同时也惹“火”上身。当受众从对杨丽娟一家人疯狂的“追星经历”的指责中清醒过来,看到其背后的病态和心理缺陷之后,更多批判和谴责的目光投向了媒体的所作所为。的确,回顾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确实有些过火一一本来应该是“记录者”,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为了“参与者”,有时甚至是“策划者”。  相似文献   
58.
寓言两则     
小作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善于为自己的人生感悟选择恰当的表述形式——寓言,用简洁的语言将内蕴丰厚的人生哲理表述得生动、形象而又不动声色。  相似文献   
59.
正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在我看来,这都是人生的智慧,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既清醒又糊涂的,既充满烦恼又不乏幸福的。活得糊涂,人生简单而幸福,是人生的智慧。人生在世,就一定会有那么些挫折和不公平,又何须斤斤计较这么多,与自己怄气呢?美国总统林肯一生遇到很多挫折,他只说一句:"只不过像丢了一支铅笔一  相似文献   
60.
近日,我校与长沙名校的名师举行“同课异构”活动,我校的黄芳老师与长沙市明德中学的杨敏老师上的都是曹操的《短歌行》一诗。在介绍作家作品、背景、解题,分析诗中的“忧”及表现手法这些方面,两位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可谓大同小异。我们发现,两位老师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