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观和"灵韵"说对艺术创作、艺术传播和艺术欣赏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的传播方式经历了由手工模仿向机械复制的转变过程。当艺术品被大量复制后,依附于原作的"灵韵"或会若有似无地消逝。但复制技术使深藏于博物馆和个人书斋的精品得以广泛传播,缩短了高雅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社会距离,改变了创作主体与欣赏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和审美观念由传统向现代嬗变,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大众化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像化叙事的特征及界定,然后进行了电视"影像化"因素的叙事学分析,介绍了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表现主义等三种不同的影像风格,最后重点分析了影视叙事艺术对电视"影像化"叙事模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神木灵韵     
"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纯净的台湾童谣在山中纯净地飘荡。在绿色掩映中,那歌声像云霞无形的翅膀,在香林中飞呀飞…… 三次到阿里山,每次都在这童谣的旋律中,被阿里山神木所震撼。其实这浩瀚的林海中,如今只剩了几十棵红桧。更多高大挺拔的树木是扁柏或亚杉、铁杉、松树等树种。红桧,这些动辄上百上千年的巨树们,吸取了日华山精,使山林中弥漫着醉人的芬芳,于是被称作"香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运河杭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文本"和"历史叙事"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威权式遗产话语"是如何再生产"遗产事实"的社会实践过程。本文选择杭州段运河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申遗前后社区历史和文化"再生产"的实地调查,发现其经历了遗产话语再生产、遗产空间再生产和遗产文化再生产等"遗产化过程"。桥西文化历史街区的研究表明,遗产空间的再制造尽管满足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但同时造成了对原有社区历史的"矫饰"和"文化灵韵"的销蚀。文章认为,中国大运河其实是在遗产话语的"绑架"下,经过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符号化的再生产,"被再制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用“灵韵”概念,从本真性、宗教膜拜、心理审美距离三个方面,来探讨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书法艺术,以期揭橥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16.
"灵韵"是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经验的"真确性"、对象的"权威性",以及神秘的"永久性"等特性。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阐释这一概念,它具有神话信仰渊源与文学的仪式功能、自然人化的审美经验与生态审美的文学体验、讲故事的口传文学传统与对话性叙事等人类学维度。本雅明灵韵理论凸显了文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关联性,能为传统文艺作品的"袪魅"走向数码时代文艺作品的"复魅"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元宇宙在文艺实践中已然成为一个媒介事实,并改变了既有的文艺观念。首先,元宇宙带给艺术以临场性的全书写话语,并形成多模态艺术的全新形态,于是艺术作品开始面对从静态文本走向动态生成、从单一媒介到跨媒介存在的“后媒介状况”。其次,元宇宙主体从单一的天才式的艺术家走向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包括“非人类主体”在内的艺术“共创者”;从追求严肃性、艺术性和深刻性的思想者走向追求娱乐和自由的“玩家”。再次,现实世界被虚拟世界遮蔽,艺术本体处于缺失状态,元宇宙艺术走向“表现型”的艺术类型;平滑性对异质性的取代使得艺术陷入快感和欲望化追求,从而丧失崇高性、超越性和批判性;当然,艺术本体的虚拟化也赋予艺术以新的潜在性,即复魅了数字艺术的“数字灵韵”。  相似文献   
18.
灵韵”(Aura)是由德国文艺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它是指传统艺术中所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本真性、膜拜感和距离感的成分。“灵韵”理论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但随着现代大规模的技术复制手段的出现,摹本对原作产生冲击,致使灵韵散失,艺术由此也进入一个新的实践时期。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世俗化的意义--论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批判理论”阐释大众化,而本雅明则致力于探究现代科技怎样改变了艺术作品及其与大众的关系;“问题意识”的不同形成了二在大众化认识上的差异。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固然使艺术品失去了“灵韵”,却同时消解了传统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和缩小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彼岸性而实现了艺术与此岸现实人生的融合。本雅明对艺术世俗化意义的阐述,为大众化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视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