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国当代哲学大家、新儒家的开创者熊十力是个怪人。年轻时候,就以“狂人”“怪人”而著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近代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中西文化的分辨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难题。熊十力的学说正是以“返本开新”为指归,试图从传统儒家精神中开出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体用不二”是其推衍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开宗大师熊十力对《庄子·天下篇》情有独锺,《读经示要》多次提到这篇文献,专门论及庄子时,亦仅涉《天下篇》和《大宗师篇》。十力不认为《天下篇》是庄子后学所作,而认为"当是庄子自序",因为"其评判诸家,见高而识远。  相似文献   
14.
"境识"概念是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基础概念,也是自古至今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持续探讨的问题之一。在"境识"这对范畴发展过程中,熊十力从大乘唯识学入手,认为各种存在的"物象"的本体在心,为体之用,进而"境识"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体用"问题。随着现代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及新成果的出现,使得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哲学史上的"境识"关系问题。将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对这个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些交叉,可以拉近哲学与科学、生活的距离。  相似文献   
15.
"和集"一词原由古印度众贤论师提出,其为熊十力所吸收和改造后就被用作重要的哲学术语来阐述其思想,他由"‘小一’和集"而推说"人类和集",从宇宙论过渡到政治哲学,设想了一种建立共同体的方式。"个体"与"均平原则"是探究其"人类和集"思想的两大线索,但他对"个体"有"小体"与"大体"两重界定并且更推崇后者,所以其之"人类和集"思想归极于人人皆成士君子,共往天下为公之道而立均平大公之制,直臻群龙无首太平之世。由此,熊十力的"人类和集"思想就与其内圣外王说相连通,构成了"内圣"与"外王"之间的中介环节,构成了"内圣"向"外王"发展的新进路;然而此中实已暗含着道德与政治的合、分二义,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6.
17.
儒家为熊十力所肯定和发扬的是义理化的《周易》之生生、创进的宇宙观与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肯定及其经世精神,他诠释确立了一个毫无“宗教迷情”的儒家学统;道家给熊十力以玄远理境的启迪和生命层面的助益;佛家使熊十力受到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其哲学体系的来源和哲学创作的思想宝库,他对禅宗有亲切的生命认同;西学是熊十力进行哲学创作的参照系,他强烈认同并积极回应了东渐之西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8.
卢尘逸 《初中生》2011,(4):7-10
轻狂自独具武昌起义后,熊十力任湖北都督府参谋。1911年12月,熊十力与吴昆、刘子通、李四光于武昌雄楚楼聚会,庆祝光复,史称"黄冈四杰"。聚会期间,李四光曾书"雄视  相似文献   
19.
文题实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抗日战争中,在重庆,有一天国民党元老陈铭枢请学者熊十力吃饭。熊十力面对浩浩长江,大发感慨,而陈铭枢则背对长江,看着熊十力。熊觉得很奇怪,说这么好的风景你怎么不看?陈答曰:“你就是最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熊氏对待经典的态度,尤其是对文本史实性的认定,被很多人评价为荒谬.从事实的层面说,熊氏对经典文本的认识,的确与史实不符,而本文意图寻找在这种释经态度背后的理论支持.正是譬喻方法,给了熊氏极大的解释空间和极强的解释效力,使他可以认定<周易>经传的核心是孔圣人体用合一的乾元本体思想.他对经典的解读与注重自身理论体系创建的思路是一致的,即这些有悖事实的观点,是基于其体系构建需要而产生的.但是不能否认熊氏对文本基本史实的认定陷入了独断式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